昨天是我国第1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天是第12个国际档案日。在此节点,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举行“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民国无锡同业公会档案选编》《民国无锡教育档案资料选编》的首发。民国无锡社会,工商与教育堪称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力。这两件重量级档案文献遗产的整理出版,是继《无锡文库》编纂后,无锡再一次对地方文献开展较大规模的整理,也标志着无锡档案部门系统发掘与利用馆藏珍档工作的开启。
《民国无锡同业公会档案选编》
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普遍存在的以业缘为纽带的工商行业组织。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收藏有商会、同业公会和其他工商团体的档案2600卷又1884件,其中,同业公会档案1227卷;无锡市工商联档案室也收藏有同业公会档案1030卷。这些档案中不仅有同业公会筹备成立、换届改选、会员名册和理监事名单等文件,而且有为数不少的呈文、批复、往来函电、会议记录、统计和财务报表等。档案文献是有特色、有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如何在数千卷的档案文献遗产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公众?
《民国无锡同业公会档案选编》(上辑)的编辑与项目执行、无锡市档案史志馆的於红介绍,编纂课题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很激烈,最终确定选取1912年至1949年4月间,能反映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及同业公会组织、职能及演变发展的材料,以原件扫描的方式影印出版。全书分为纺织丝绸服装、轻工机械冶金、粮食食品、运输、商贸物资、餐饮服务、金融仓储、文化娱乐、建筑营造及建材九大类,含124个同业公会约1500件档案。这些珍档为当代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职能规范、治理结构等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有益启示。
於红透露,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有意思的发现,比如一份3页的英文档案,来自无锡市工商联的馆藏,被收录于该选编“纺织丝绸服装”卷中。这份珍档的内容是1934年,无锡县丝厂业同业公会向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申请在无锡设立烘验分所,以增加无锡丝厂业在国际丝业贸易战中的对外竞争力。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在回信中附上了纽约国际丝业协会成立请求赞助5000美元的来函。“整个文件中,我们能看到无锡丝厂业在当时受日丝倾销及人造丝挤压下艰难前行的状况。”
《民国无锡教育档案资料选编》
民国无锡社会,在中国政权更迭、战乱不断的背景下,呈现出空前勃发的大变革,从江南府辖县城,一跃而为全国名城,可谓奇迹。“当时全国1800个县中,很难找到类似样本。”原滨湖区教育局局长钱江表示,追寻无锡“小上海”“模范县”美誉的背后,均有工商与教育的推动力,但与无锡近代工商业的研究相比,对于近代无锡教育的研究相对滞后,而对地方教育文献史料缺乏系统地搜集、整理与呈现是最大制约。此次出版的《民国无锡教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收录了1913至1917年间的《无锡教育杂志》共8期。
钱江担任该选编中《无锡教育杂志》的责编。他介绍,由中国成立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县域教育社团——无锡县教育会编的《无锡教育杂志》是无锡地方创办最早的教育杂志,存世极少,价值很高,钱基博、钱孙卿、杨模、侯鸿鉴、顾倬等民国地方教育名家是其撰稿人。杂志保存有民国第一份学校统计资料,收录了无锡150所学校,当下无锡的百年老校尽在其中;保存有民国第一批教育影像,包括竢实和东林小学学生合影、锡师附小运动会场景等;保存有学校章程、地方教育发展大事记、教学大纲、校本教材等,内容十分丰富。
近代无锡教育自1898年起步,发展迅速,全国领先。钱江给出了几组数据:1936年,无锡全县共有学校454所,在校学生有57262人,小学入学率超过了40%。1947年,无锡学龄儿童为200211人,在学儿童达105352人,入学率超过50%,到1948年,学校数更增加到891所,在校学生达136087人,达到了近代教育的顶峰。“这些数字均是远超全国的。”钱江还提到了近代无锡教育出现的一批名校,他希望以此次民国无锡教育档案的整理、编辑与出版为契机,让更多尘封的档案重见天日,凸显其无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