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日)下午,2019年高考英语科目开考。为了确保考生能够安静考好听力环节试题,全社会集中力量在考点周围禁行禁噪。时间回溯20年,1999年,江苏省高考英语科目首次考听力,情况则大不相同。
1993年,羌薇进入盐城中学初一年级学习。那时所有的学生都是初一学英语。在课堂上,她第一次接触到英语教材。那是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书中的人物包括李雷、韩梅梅、Jim、Kate、Lily、Lucy等人。羌薇第一次接触英语听力,来自开学后的一节英语课。英语老师拎着一台收录机走进教师,按下播放键,收录机传出“I am polly”的声音。
“那时的教学条件很艰苦,教室里没有供放喇叭,录音机也不是每个教师一台。每次上课前,得把磁带调到相应段落,然后拎到教室里放。”亭湖高级中学英语教师冯晓红告诉记者,她是1991年参加工作的。此前在大学里学英语,练听力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收听BBC的广播。
整个上世纪90年代里,英语教学可以采用的手段很有限,听力环节更是少之可怜。与今天的孩子动不动可以在线与外教交流相比,当年“活的外国人只在电视里见着”。语言讲究“听说读写”,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英语教师可谓想尽各种办法。羌薇至今记得,高中班主任郑建忠老师,曾经兴冲冲地拎着录音机,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学生听一听“美式英语”是啥模样。那天录音机放的是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学习英语之初,高考英语没有听力环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单词、语法、阅读理解、英语写作上。对于英语听力的训练,往往是学生回家独自操练,在随身听里听磁带。时髦一点的学生,会通过《奥斯卡经典影视歌曲》的磁带学习。羌薇告诉记者,她曾经在午休时间,偷偷练习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
“1999年的高考听力,我在盐城中学考点,当时似乎也是每个教室用录音机放磁带的形式开始的。”羌薇说。但羌薇的高中同学、现盐中地理教师李晓玲则记得,当时是通过广播喇叭播放的。录音机作为备用手段,预防某个教室喇叭失效时使用的。
“江苏高考英语科目听力环节的试题,一直采用的全国卷。只不过根据各省教育水平的不同,采用了全国一卷或者二卷。”盐城中学英语教师周绍稳告诉记者,他是2001年参加工作的。当时英语高考听力考试,已经采用了考20分钟20道客观题的模式。考点内各考场也统一采用广播播放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英语听力的手段有了变化。冯晓红告诉记者,她女儿学英语时已经有复读机,可以将磁带的某个段落,实现反复听取。后来又有了mp3播放器,互联网也逐步发展壮大,学英语的手段更加丰富起来。
现如今,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极其发达,“想要什么有什么”。教师如果觉得某个素材好,可以直接连上设备就开始教学,也可以通过APP推送给学生。周绍稳也告诉记者,当年他上高中时,教师觉得某个素材好,得借用学校的老式幻灯片。现如今在教室内,只要将PPT做好,直接投影,可以连声音文件一起播放。时代在进步,听说读写可以同步了。
2008年高考英语听力期间,家长自发组成“人墙”。(资料图 周晨阳 摄)
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高考英语听力的重视,也在逐步加强。每年江苏高考的第二天下午,各考点周边禁行禁噪,甚至曾出现家长手挽手组成“人墙”的情况。而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在中考中加入了“人机对话”的环节。
如今羌薇已是市区某家英语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回望自己当年学英语的过程,她笑着告诉记者,当年因为条件有限,孩子学英语的年龄偏大。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孩子有了更好的条件,能够更快地学好英语。
(来源:盐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