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惠山泥塑集体亮相并入藏中国美术最高殿堂 “大阿福”留京了

2019年06月07日 10:08:07 | 来源:江南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泥土的生命——无锡惠山泥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2、4号展厅展出。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策划、牵线下,120余件晚清以来的惠山泥塑经典作品在国家美术最高殿堂集体亮相。这是惠山泥塑艺术在新时期的一次精彩绽放,更是惠山泥塑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吴为山的惠山泥塑情结

  惠山细腻、稠和的黑土,与江南清新隽永的审美文化相呼应,更契合了江南艺人灵敏、灵活、灵动的气质和纯朴、真挚的情感。吴为山为惠山泥塑的“灵”与“真”所深深着迷。昨天的开幕式上,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总设计人,吴为山向观众深情讲述了他与惠山泥塑的情缘。台下,无锡惠山泥人厂厂长沈大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南仙、柳成荫,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吴九年等无锡代表无比激动。无锡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卓一介绍,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内专门搭建了具有江南水乡意韵的场景贯穿整个展区,让观众仿佛身临泥塑之乡。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传统作者经典作品区、近代著名作者代表作品区、现代老中青作者优秀作品区,全面展现惠山泥塑艺术的历史沿革与风格探究。吴为山解释,办这场展览,旨在展现惠山泥塑的历史面貌,使观众深入了解农耕文明时代,泥土与人的密切关系,并对其在新时期的发展予以关注和思考。

  惠山泥塑在传承中发展

  年画般夸张、鲜活的传统大阿福、团阿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蚕猫、春牛,神奇多变的“手捏戏文”,传承基础上创新的《我爱北京天安门》《蝴蝶泉边》 ……从传统样式到现代题材,观众们体会着艺人们的妙手意造,感受着他们的心灵世界。为了全面展现惠山泥人的价值,这场展览前后筹备了近两年,通过社会广泛征集、惠山泥人厂历史藏品考察、鉴定等途径,精选出50余位艺术家的120余件作品集中展出,既有清末民初的作品,也有反映新中国风貌、文革时期、出口创汇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各种题材。

  惠山泥人是无锡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山泥人近百年来从业者众多,人才济济,这些展品的作者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喻湘涟、王南仙,有专门设计制作“大阿福”的泥塑家高标,有惠山泥塑经典作品《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作者柳家奎,也有柳成荫、王木东等名家。此外,还有陈钢、周汉庆、夏征、周璐等一批中青年作者的优秀作品参展,呈现出惠山泥塑创作题材、工艺风格的多样性。

  吴为山表示,这些作品记录并呈现了惠山泥塑在特定历史时期与情境下的艺术风貌,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此批作品入藏国家美术最高殿堂,并予以全面展示,使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得到永恒延续。在第14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该展览将通过独特的展示和学术梳理,探讨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前景。“只要泥土还在,无锡惠山泥人事业就不会凋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