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很长吗》入围国际纪录片节!影片中讲述了苏州一位琵琶大师的故事!

2019年05月29日 21:00:54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持续走红,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传统手艺人,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3年后,《一百年很长吗》正式播出。这部由《我在故宫修文物》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在每集近半小时的时间里,讲述了天南地北不同手艺人各自的命运故事。

  这部纪录片还入围了Hot Docs主竞单元,并在多伦多进行了国际首映。

  Hot Docs是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纪录片电影节和全球三大纪录片节之一,《一百年很长吗》是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

  众多手艺人里,有一位来自苏州。

  在第三集刚刚露面的李兆霖是苏州乐器厂的制琴师,17岁入行,如今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的琵琶。

  痴迷手艺,是生活态度,亦人生价值观。

  小巷里的琵琶匠李兆霖57年,只为做好一把琵琶。

  李兆霖的童年,是在苏州评弹社中泡着长大的。

  琵琶声声入耳,把江南水乡水的清韵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也嵌入了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

   “小时候评弹社热闹,简直堪比如今美国大片的首映式。回忆起苏州评弹社当年的盛况,李兆霖说,时候并没有想到会和琵琶结缘一生。

  1963年,17岁的李兆霖进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成为一名琵琶学徒。先后拜入民乐大师陈寿云、蒋柏松名下。“那时候师傅严,要骂的,基本功要扎实。”

  李兆霖骨子里倔强,不仅练就了一手制琵琶绝活,连阮、古琴等诸多弹拨乐器都融会贯通。我有时候要痴迷,有点疯狂,学做琵琶学了就要精。”李兆霖说,那是他全部工序都学,还拿起书本专研。在他的工作室,一本书页泛黄的日本书籍,里面介绍了古代的乐器,李兆霖也研究了个遍,对其中的琵琶、中阮进行仿制,

  “虽然是日文,但是技艺是相通的,这个花纹太美了!”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李兆霖,每一把琵琶都要精心调制,自己弹奏感觉不好,请友人也弹弹,不满意,他宁愿敲碎面板,也不愿将就。

  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锦龙也曾收藏过李兆霖制作的琵琶。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称声音好听,制作却有着繁杂的工序。

  凿子 横刨 镑 锯 锉刀……仅仅琵琶制作工具,在李兆霖制琵琶的木工房就有上百种。

  虽然李兆霖已经早已不问江湖事,但是“每年总要还几笔江湖债”。“对做琵琶的人来讲,第一就是认真,其次发音部位的选料很重要。”李兆霖说,制作琵琶,分为背板、面板制作、起线、定弦调音。琵琶的背板材料一般选最好的。

  所谓的背板,就是琵琶背面似半梨形龟背的木板,背板是琵琶上最大的部件,也是最难做的部件。

  “那是体力活,苦脏累。”李兆霖说,背板要用斧头凿出梨型。成型后,把斧头换成刨子,把背面刨理得像模像样后,就要开始用砂纸打磨。

  琵琶主体由底板和面板组成,二者共同组成了琵琶的共鸣箱。面板是用来振动发声,背板则是用来反射声音的。而面板和底板中间的空间是来调节音色的。

  面板的厚度,主要影响琴弦发声;背板的厚薄,影响到声音反射的强度。而凹槽的深浅也会影响到音质的好坏。

  “一把琵琶好不好,首先背板和面板的厚度,凹槽的深度三者都‘多一分太肥,少一分太瘦’,度的掌握都在经验中攒下来了。”李兆霖说,做好一把琵琶,不能急躁,慢工出细活,最快也得三四个月。

  退休后,李兆霖也做琵琶,但数量很少。“舍不得丢,一听到琵琶声,就感觉琵琶真是伟大的乐器。”

  李兆霖说,琵琶有着千年历史,是民族乐器,应该传承下去,在姑苏繁华图里就有一个“琵琶弦子店”。“以前在民族乐器厂,制乐器可是国家机密。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给徒弟发工资让他们学,也没人愿意学了!”李兆霖慨叹道。

  全家对琵琶都没有太大兴趣,老先生把期望放在了孙女身上,只要后辈还在摸着琵琶,就好像生命中的一部分还在延续着。

  在第三集的最后,家庭聚餐上,老先生在餐桌上对孙女承诺,会给她一把好琵琶,谁也没在意。

  但对于和琵琶手艺共同搀扶相伴57年的老先生来说,这算是“手艺人最隆重的承诺”。

  (来源:看苏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