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二批“新时代常州好少年”评选揭晓。她们分别是:朱林中心小学六(2)班张婷,市第二实验小学五(5)班范淑媛,武进区实验小学三(11)班杨可心。
坚强的张婷
张婷,朱林中心小学六(2)班学生。自强自立,让她顽强地站起来了。
2002年,张婷降生,一家子为之开心快乐。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没过上几年,一纸检查报告犹如一声巨雷笼罩着这个幸福的家庭:再生障碍性贫血。
为了活下去,小张婷不得不忍受各种治疗。在她的记忆中,有五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尽管极不喜欢医院里那股消毒水的气味和那压抑的氛围,但她既从不哭闹,也不抱怨,更多的是安静地等待,甚至在抽骨髓时还笑着安慰妈妈:“我不疼,妈妈别哭。”……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张婷依然坚信:一定能走进校园,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学习。
每次到医院抽骨髓体检,都是一次痛苦的挣扎。有一次,竟花了20分钟也没能抽出骨髓,那种痛远远超出了小女孩承受的范围,她却一言不发,只有泪如滂沱大雨般滴在洁白的床单上,两只小手把崭新的床单给抓破了……医生问她为何这么坚强,张婷回答说:“我想快点把病治好,可以去学校上学!”
顽强的意志,终于战胜了病魔。12岁那年,张婷如愿以偿踏进了学校的大门。
社会的关爱,温暖着张婷。小小年纪的她,懂得感恩,她愿将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人。在同学心中,她既是一位大姐姐,更是一位公益热心人,不管谁有困难,她都会伸出热情之手。遇到学习上有困难的,她会主动帮助同学;看到教室里有垃圾,她就随手打扫……在她的带动下,班里关爱集体的同学越来越多。
张婷还是一个特别懂事乖巧的孩子,从不乱花一分钱。父母总想为她多添置一些衣服,她总是笑嘻嘻地说:“不用,够穿就行。”今年,张婷荣获“新时代常州好少年”称号。
范淑媛:十岁支教娃
范淑媛,市第二实验小学五(5)班学生。她是一位活泼聪慧的女孩,是格桑花西部助学最小的志愿者。
作为中队长的范淑媛,爱中队,更爱同学,愿意为大家提供帮助与服务。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她的座右铭。学习上只要有同学向她请教,不管多忙,她都会停下来,耐心地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范淑媛两次跟着妈妈,自费到青海玉树支教,教藏区孩子一些小才艺,还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记录下身边发生的故事,成为格桑花西部助学活动的最小志愿者。冬天,为西部的小伙伴捐冬衣;春天为爱徒步,呼吁大家爱绿护绿;秋天,为福利学校孩子寄去学习用具;夏天,背着吉他去卖艺,给贫困小伙伴筹学费,她用善良来书写,用爱心在行动,她的日记《跟着妈妈去支教》被《中国教育报》刊登,其日记集《愿做一朵格桑花》于2018年11月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寒假期间,范淑媛到泰国清迈,走进当地孤儿院,为异国孩子传播中国文化,一起做着中国游戏,同享一片蓝天,成为国际义工的一员。
4年多来,范淑媛先后获校“三好学生标兵”、天宁区“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在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少儿组金奖;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获银奖;江苏省“放飞梦想”绘画比赛中,夺得一等奖。今年,获“新时代常州好少年”称号。
中吴醉美“小青衣”杨可心
杨可心,武进区实验小学三(11)班学生。受家庭熏陶,杨可心幼时投身梨园,多年苦练,现已是武进地区颇有名气的“小青衣”。
2015年7月“童心接力中国梦,中华文化我传承”江苏省少儿曲艺比赛,获特别表演奖;2017年4月江苏省第六届戏曲票友大赛,获少儿戏曲组演唱奖,同年8月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夺得二等奖,并获“中国京剧优秀小票友”称号;2018年5月第十九届安徽省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获业余组金奖;2019年2月梅兰芳全国少儿京剧大赛,获儿童组金奖……一连串奖项,成功背后是杨可心付出的劳动与艰辛。
艺术天地,兴趣就是最好导师。上幼儿园时,杨可心就开始拜师学艺。记忆最深的是在安徽淮南学习京剧的经历:因时间有限,每天从早到晚课程排得满满的,上午练功练唱,下午练唱练身段,晚上还要看书做作业。练功时,老师要帮忙掰腿拉韧带,杨可心虽然疼得龇牙咧嘴,泪流满面,但仍咬紧牙,坚持学,绝不退缩!
舞台上,她是一位“小青衣”;舞台下,她又是一位好学生。杨可心十分珍惜自己的校园时光,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年年成绩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被同学们推选为“新三好”。今年,获“新时代常州好少年”称号。
回首自己学习京剧的历程,杨可心信信满满地说:“我要一直努力下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小青衣,在京剧舞台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起来为这3位“新时代好少年”点ZAN!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