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探访南京地铁“轨道医生”

2019年05月26日 15:34:53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切割需要更换的钢轨。

  每当夜深人静,大多数市民已进入梦乡时,在南京地铁隧道内,一群身着工作服的年轻人,将各种检测工具搬进地铁隧道内,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们就是被称为地铁线上“轨道医生”的南京地铁综合维护工。

  白天地铁运营时带有高压电,检修无法进行,他们的工作只有在地铁结束运营后才能开始。他们负责检查轨道的状态,对轨道进行维修保养,保障地铁的安全运营。

  新街口站,作为亚洲最大的地铁站,这里也是地铁一、二号线换乘的主要站点。凌晨一点三十分,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地铁综合维护组组长周亚峰。

  白天周亚峰(左2)与同事在场站内研究维修图纸商讨方案。

  与同事一起研究维修用的配件。

  “不要乱,大机器先下来”“撬棍和锤子放这里”,1989年出生的周亚峰正有条不紊地协调着组员的行动。从地铁的站台层穿行到区间,也就是平时地铁运行的隧道,新街口的“地下宫殿”里散发着阵阵金属味,湿气也在加重。继续往里走,这种压抑的感觉更甚。

  “一套工装穿在身上,即使不动也是满头大汗。”周亚峰笑呵呵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地铁钢轨‘体检’,必须等车辆结束运营返场才能开工,所以工作时间都是从深夜到凌晨4点左右。夜班的工作虽辛苦,但我们也都习惯了。”设备维护、线网检修,这些都是周亚峰每天的工作内容。他们虽然不被人知,却对地铁安全运营起了关键作用。

  深夜来临,周亚峰和同事搭乘工程车来到维修现场。

  检查维修车辆的发动机。

  在光线并不好的隧道内给轨道“检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访当天,周亚峰和他的同事需要将16米长的损坏钢轨切除并换上新轨,由于工程车无法开进隧道,重达一吨的轨道完全由人工搬运。

  维修技术人员在做钢轨焊接前准备工作。

  由于空间有限,维修团队只能徒手将损坏钢轨搬离地铁轨道。

  打磨焊接完成的钢轨。

  从懵懵懂懂的新员工做起,5年来,周亚峰已经成为一个经验丰富、能独当一面的综合维护工。作为杨海滨劳模工作室的重要成员,他说,“既然我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

  从深夜12点到黎明破晓,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地下默默奉献,他们就是保障乘客安全的“轨道医生”。

  凌晨3点50左右,维修人员完成钢轨替换离开施工地返回场站。

  (来源:南京日报;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