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江苏省文化改革发展高质量监测统计通报,2018年常州文化改革发展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86.38,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南京和苏州。近年来,常州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活力不断激发,文化产品日益丰盛,文化精品持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艺精品上
常州以“五个一工程”创作为龙头,依托《常州市优秀精神产品创作扶持办法》、《常州市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创作环境、加快人才开发、完善机制保障。以“中国梦”为主题,创作生产了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儿童剧《青铜葵花》、电影《桂香街》、电视剧《老中医》、《热血军旗》、动画片《东方七色花》等一批宣传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动实践,以及带有常州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生关切的现实题材优秀文艺作品。
其中,电视剧《老中医》作为新世纪江苏首部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开年大戏,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电视剧《热血军旗》作为建军9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获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重大题材类电视剧奖;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先后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大戏项目,并作为江苏唯一大戏剧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常州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累计已达12部,领先全国地级城市。
文化惠民上
常州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十五分钟公共文化圈”、农村“十分钟文化圈”日益完善。各类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年度免费接待观众约600万人次。
“书香常州•幸福阅读”系列活动每年推出10万种以上优质图书供市民免费阅读。 “文明社区天天乐”品牌坚持政府指导、社会参与,从供给侧破冰,实现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强文化的转变,得到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重要批示。“文明社区天天乐”与“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三朵“金花”,成为享誉全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重点报道,赞誉常州“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子”。
文化产业上
常州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将文化建设高质量作为全市“六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力争以文化建设高质量体现社会治理成效,以文化建设高质量巩固经济建设成果。围绕打造旅游明星城市的工作方向,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做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育。常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近2万家,其中“三上”文化企业近10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影视演艺、出版印刷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涌现出龙城旅游控股集团、捷成世纪、灵通展览、吟飞科技、金刚科技等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在2018年文化建设高质量综合评价中,常州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18.48,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南京。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
常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化思维,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方向,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原创文化交流品牌和运河文化、江南文脉品牌。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规划,切实做好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核心区先导段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城市文化标识。加强政策支持,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经费,推进大运河软件工程实施,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年度工作要点,建立督查机制。努力把大运河常州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为大常州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