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咖】余艾冰:科学家不是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却可以大规模培养

2019年05月20日 21:13:2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讯 “我成长在广东,求学于沈阳,服务于江苏。”对于江苏,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自从2014 年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校长兼苏州校区校长以来,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江苏度过,并在苏州建立了研究所。

  在江苏从事研发和生产的这几年让余艾冰颇有感慨,“江苏科技创新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独特优势”,即先进的科技创新政策、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科教与人力资源。他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迅速发展的必须,但是如何做好是个挑战。”如何落实好政策,促进资金、人才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正向循环仍是江苏需要面临的考题。他建议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需要跟上,比如鼓励坐冷板凳的基础学科研究和做原创研发的政策,鼓励将科学研究成果落地尽早产生市场价值的政策等。

  目前,余院士还有一个身份即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东南大学联合研究院的院长。他告诉记者,在两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正努力吸取双方的优势,为江苏、为中国打造出更多有学术积累,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江苏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探索出一条新路。

  谈及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余艾冰院士认为有个思路亟须厘清,那就是首先应区分“科学”和“技术”,“这个问题不仅是全国的一个共性问题,而且影响着软硬件的竞争、科技创新的长期性等问题”。

  “科学是原创性的思想和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而技术可以复制,是对科学想法的实施,可以有好坏优劣之分,技术的引进或者扶持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余艾冰认为,将两者混为一谈深刻地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研管理体制,这是影响我国创新研发能力的关键因素。

  科学的原创性意味着科学家永远是少数,“科学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有兴趣干出来的,这是长期性甚至一辈子的事情。作为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的实施者,工程师才是我们需要大规模培养的对象。”
(我苏网记者/祝亦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