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苏商】无锡六大家族百年兴衰竟然影响了一座城?来了解一下

2019年05月16日 17:25:0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苏商,睥睨于汉唐,并驾于明清,独步于民国,领跑于今日中国商界。胸怀大志、身负大略;善循大局、精耕大业;谨守大义、兼施大爱;包容大气、共享大成……苏商精神与情怀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在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召开前夕,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史话苏商》特别策划,与历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共话苏商史,多维度呈现苏商故事,解读苏商精神,感受苏商群体在实业搏击中的创新创业精神。


  中国工商文明的重建是一个百年命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数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一直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晚清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说:“兵战” 与 “商战”是中国复兴的两大主题,而后者的主角就是企业家阶层,这其中不乏苏商的身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无锡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的民族工商业群体到1937年,无锡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列上海、广州之后,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全国区域经济中心之一,工商实业兴旺也带动了城市各领域的繁荣发展,无锡获得了“小上海”的美誉。

  今天,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带我们了解无锡杨、周、薛、唐蔡、唐程五大家族的百年兴衰,去探知他们身上的苏商精神。

       杨氏家族:开启近代无锡工商业蓬勃兴起序幕 

       纵观近代以来无锡的兴起,颇具传奇色彩。 明清时,无锡还是一个小县城,隶属于常州府。1895年,杨氏家族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回乡创立官督商办的业勤纱厂,近代工商业从此在无锡兴起,杨氏也是无锡第一个创办企业的工商业家族。从1895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杨氏祖孙三代从事和参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营,先后创办了业勤纱厂、无锡电话公司等,李鸿章曾赏识杨氏家族杨宗瀚称:“杨三捷才,非他人可及”。

      1862年,李鸿章率领淮军东下上海后,杨氏兄弟杨宗濂、杨宗瀚即先后入李鸿章幕府,深得赏识。杨宗濂长期在天津总办武备学堂,一度也兼督办顺直纺织事务。杨宗瀚则在刘铭传督理台湾军务并任台湾巡抚时,参与过台湾南北铁路的兴建。

      几年后,杨氏兄弟相继辞官回到家乡无锡,开办一家纺织厂。兄弟俩将厂名叫“业勤”,就是取古训“业精于勤荒于嬉”之意。杨家传至第三代杨宗濂之子杨翰西,辛亥革命后参与管理业勤纱厂,1917年创办电话公司,锡的现代通讯工具也是从杨氏家族开始的

(杨宗濂之子杨翰西创办的无锡电话公司)

       当年的业勤纱厂是江苏省内第一家现代化机器生产棉纱的工厂,对奠定和发展无锡民族工业,起了开拓性的带头作用。杨氏企业兴办后,然后再有无锡荣家、周家、薛家的面粉、棉纺、机器、缫丝业的出现。在这一点上,杨氏家族功不可没,在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氏以民族工商业而兴,然而子孙辈却以研究学问而著称,俨然成一诗书之家。杨氏家族最有名的乃中国第一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和钱钟书妻子杨绛。

(中国第一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

       薛氏家族:创办无锡老牌丝业工厂永泰丝厂 守成创新走向国际

       说起薛氏家族,无锡人都会想到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薛福成。

       薛福成,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

(薛福成故居)

       薛南溟是薛福成的大儿子,早年依靠父亲的荫庇进入了李鸿章门下,目睹了晚清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又气愤洋人横行不法,于是萌生经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想法。做什么呢?薛南溟上海考察时遇上了无锡老乡周舜卿(周氏家族领头人),两人一拍即合。1896年,永泰丝厂在上海成立。然而这次合作并不成功,很快,永泰丝厂因经营不善而亏损,周氏从永泰丝厂抽资撤股。不得已,薛南溟决定变卖上海的部分房地产以渡过难关。

       第一次经商失败并没有打击到薛南溟,重整旗鼓后,他聘用经验丰富的人员任永泰丝厂经理,相当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同时注重加强工人技术培训、重视产品质量。自此永泰丝厂走上正轨,所产出的“金双鹿” “银双鹿”牌优质白丝,远销海外,获得美国纽约万国博览会金象奖,丝厂也开始扭亏为盈。

       1926年,薛南溟将永泰丝厂迁回老家无锡,为了运输方便将工厂开在运河边,从此开启了永泰丝厂的辉煌时刻。此时,薛南溟已退居幕后,丝厂由他的幼子薛寿萱接替管理。

(永泰丝厂厂房旧影)

       薛寿萱早年曾留学海外学经济管理,又娶了荣宗敬的小女儿为妻子,巨头强强联合。薛寿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富二代”,在守成的基础上精于创新,他的目标是将永泰丝厂的产品销往国际上去。

       接过永泰丝厂后,他运用在美国学到的经营方式,全面改革丝厂,广纳人才、投资创建“华新制丝养成所”,培训工人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薛寿萱还十分注重设备的更新换代,他购买西洋新式机器,并聘请专家自主设计制作出我国第一台立缫车。此外,薛寿萱还懂得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在无锡多地开办多个蚕种制造场,生产“永”字牌改良蚕种。销售上,薛寿萱也有一套,他委托他人在美国成立永泰公司,并在伦敦、巴黎、墨尔本等地聘用销售代理人,直接外销生丝,此举直接让永泰丝厂的生丝出口量占到上海出口总量的一半。

       正当薛寿萱准备在缫丝工业上大展身手时,抗战爆发,随着日军入侵,丝厂、机器遭到摧毁,永泰企业更是遭受灭顶之灾,一代丝业传奇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图为无锡南长街永泰丝厂后来改建成的中国丝业博物馆)

       周氏家族:掌舵人只身独闯上海  40年布局全国创下庞大“商业帝国”

       19世纪后半期,一16岁无锡少年独闯上海,40年的时间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业跨五金、纺纱、缫丝、银行业,遍上海、无锡、苏州,资本过百万,成为传奇巨富。缔造这段传奇的主人公名为周舜卿——周氏家族的掌舵人。

       周舜卿的传奇故事要从1867年说起。那年,16岁的周舜卿来到上海南市利昌铁号当学徒。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周舜卿敏感地意识到“华洋互市,首重通译”,于是仅粗通文墨的他毅然决定补习英语。他每天做完工作就只干一件事——上补习班学英文,情愿饿肚子,也要把工钱省出来作为补习费。风雨无阻,坚持3年,他终于可以与洋人沟通。

       周舜卿的发迹,主要得益于诚信,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利昌铁号,他当上接洽外商的办事员。有一次,他拾到一张英国商人帅初英文签发的面额1000元的支票。这可是一笔横财,1000元大洋足够在上海买幢石库门洋房。然而,周舜卿迅速物归原主,把支票还给帅初。后来,帅初出资白银5000两,让周舜卿开设升昌五金煤铁号。周舜卿精明能干,待人谦和,恪守诚信,生意兴隆,利润可观。他始终守住底线,不拿份外之金。帅初愈加倚重这位中国朋友。时隔三年,帅初在英国去世,其子来上海结账,按父亲生前遗嘱,取回利润3万两白银后,将商号所有资产赠与周舜卿。似乎一夜之间,上海滩冒出了一个“煤铁大王”周舜卿。

       1903年,周舜卿结交商部尚书奕劻之子载振。后随载振考察日本宪政,意识到民富国强必须要有完备的银行组织。回国后,周舜卿上奏商部,建议以日本银行为蓝本,建立储蓄银行。1906年9月,周舜卿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取名信成银行,后又在北京、无锡、天津、南京、苏州、镇江开设分行。

(周舜卿创办的信成银行发行的纸币)

       信成银行开储蓄之先河,每年都以官利7厘加红利5厘的标准分红,高于其他各商业银行,各种存款最多时达700余万。无锡荣氏兄弟的振新纱厂、茂新面粉厂曾全部抵押给信成以借贷,无锡、上海各地的新式工商业都曾得到其融资支持。

       从一个小学徒到一个响彻海内外的企业家,周舜卿成功了。他靠商业起家,成为“煤铁大王”;又靠工业发家,成为“缫丝大王”;又善于资本经营,成为“银行大亨”。

       成功不忘造福桑梓,成为很多苏商积德行善之举的一种常用路径,周舜卿也不例外,他购地近百亩,在故乡无锡东绛(土字旁)镇,另辟街道,重建市屋,新造桥梁,开设店铺。几年辛苦营造后,一座水陆平行、河街相依的“十字形”江南小镇跃然眼前,改名周新镇。如今周新镇还有他当年建镇时留下的界石。

(周舜卿一手缔造的周新镇)

       然后,清政府的倒台让周舜卿所有的政治资本化为“负资产”。信成银行发行钞票的特权被取消,钞票上载振的头像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各地储户纷纷提兑钞票。1912年,信成银行难以应付,宣告破产。但周舜卿信守承诺,终于在1914年全部清偿债务,周氏家族元气大伤。

       周舜卿退出金融界,转投与人们衣食起居相关的棉纺、缫丝轻工业,尽管时局动荡,仍得以维持。1923年,周舜卿去世时,周氏家族依然是无锡六大财团之一。但周舜卿去世后,一生苦心经营的所有家业步步衰落。身故十年,一度荣耀的周氏一下子销声匿迹了。

       唐氏家族:名扬海内外 后人家族企业做到超强 “盛产”大学教授

       在无锡,说起近代的唐氏家族,许多老人都津津乐道。唐家人才辈出,曾走出唐保谦、唐星海父子和唐骧廷、唐君远父子等商界奇才,唐氏家族也因此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者之一。唐氏家族企业曾占到整个无锡工业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多,可以说是近代仅次于荣氏集团的经营最成功的工商企业集团

       以创始人命名,唐氏集团包括唐(保谦)蔡(缄三)、唐(骧廷)程(敬堂)两大系统。这两个系统或者说两个集团出自同一个唐氏家族,而又集结了无锡地区其他一些工商实业家;两个集团各自独立、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加上其经营有方、发展迅速,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并且代有传人,成功经营一直延续至今。

       从唐保谦的祖父唐懋勋那一代起,唐家世代经商。唐懋勋在无锡严家桥开设“春源布庄”,数年便获厚利。他又抓住太平天国战乱后无锡人口锐减、地价大跌的机会,大量购进土地,没有多久,唐家就发迹成了无锡东北部的首富。

       1904年,唐懋勋的孙子唐保谦与蔡缄三合作经营永源生米行。蔡缄三先世业儒,因祖上在无锡北塘西街拥有大量房产,故有“蔡半塘”之称。唐保谦和蔡缄三合办的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企业,是无锡庆丰纱厂。

(唐保谦)

       1926年,唐保谦之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企业管理硕士唐星海回国负责此厂。

(唐星海)

       唐星海决定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工程师负责制。经过改革,工厂终于创出“双鱼吉庆”牌棉纱等名牌产品,成为沪宁线上的畅销货,庆丰纱厂也成为无锡纱厂后起之秀,使唐蔡集团在当时无锡棉纺行业中所占比重与荣氏集团基本接近。再加上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唐蔡集团在1922年时的总资本额在无锡工业资本中所占比重达到17%左右,成为一个横跨棉纺、缫丝、面粉三大支柱产业的资本集团。

       无锡沦陷后,庆丰厂被日商侵占;1939年4月,唐星海在上海租界创办保丰纺织厂;1948年底,抽调庆丰厂部分资金和设备到香港九龙荃湾,集资创办南海纱厂。建国后,唐星海在香港定居,他所经营的上海“保丰”、无锡“庆丰”两纺织厂也进行了公私合营。

       无锡唐姓的大资本家有两支,一支是上面所讲的唐蔡资本集团(唐保谦、蔡缄三),另一支则是唐保谦的堂弟唐骧庭家(唐骧庭、程敬堂、唐君远、唐翔千、唐英年)。两支唐姓家族中,唐骧庭一族在无锡六大家族资本集团中声名更为显赫。

       唐骧庭,20岁开始继承父业,经营土布庄和夏布皮货行,无锡以前著名的老字号布店“世泰盛”就是他的产业。他又在无锡北大街开设九余绸布庄,由于其处事严谨,管理细密,几年以后,九余绸布庄获利甚多。1922年,唐骧庭与程敬堂等集资30万元,建立丽新染织厂。唐骧庭特地召回在苏州大学读书的次子唐君远到丽新工作。唐君远到丽新后,以高薪聘请专业人才和培训技术人员,改革技术,加强市场竞争,使得丽新厂成为无锡染织业资本最雄厚、设备最完备的企业。至抗日战争前夕,丽新厂已发展成为纺、织、印染和具有自发电能力的全能工厂。

       可惜抗战开始,无锡随之沦陷,厂房被日军占据,唐骧庭父子和程敬堂在抗战后避居上海。解放后,唐氏家族重点选择在香港发展,曾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政务司司长的唐英年,即唐君远之孙。

(唐英年)

       唐英年的父亲唐翔千,打破美国棉垄断提供的局面,成为首位使用内地棉的香港厂商,无锡的中萃公司、太平针织、佳福大厦等合资方中都有唐氏家族的身影。

(唐翔千)

       回顾无锡六大家族创业守业传奇故事,我们不难看出,长久以来苏商所具有的“爱国尚德、稳健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睿智敏行,诚信经营、祟文惠民”的精神特质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或许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企业家应该去学习和效仿的。

  相关链接:

  【史话苏商】“财神”范蠡为何能发迹 懂了这些规律你也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史话苏商】清末南京巨富“蒋百万”发家靠赶驴和太平天国宝藏?不存在!

  【史话苏商】一本万利暴富天下 敢给皇帝脸色看 明清时期扬州城还有这么一群人

  【史话苏商】被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还出了一个国家副主席 无锡荣氏家族何以长盛不衰?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董婕 张雪;江南文史;苏州大学学报;江南大学学报;无锡地方志;新华日报;扬子晚报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