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2019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联席会议暨海丝文化遗产培训班在南京举行。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预备名单中,扬州的普哈丁墓、仙鹤寺和文峰塔这3处海丝史迹入选……
大运河文化、“海丝”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今天,记者从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利用广陵区五台山大桥东岸原扬州蚕种场建筑建设的“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已进入招标阶段,预计今年建成,将助推扬州打造“运河+海丝”双品牌。
古运河畔,扬州蚕种场保存着一幢大楼。这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江苏省政府投资兴建的蚕育种大楼,上面三层,地下室一层,当时定名为第四蚕室,大楼南墙上嵌有“江苏省立蚕种制造所添建育种室奠基纪念”奠基石。据了解,在扬州蚕种场西大门前古运河边,还曾竖有一座约10米高的牌楼,上刻有“江苏省扬州原蚕良种场”十个大字。
原扬州蚕种场育种楼,也是扬州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之一。为了使其“延年益寿”,2015年,广陵区文物部门开始对这幢大楼进行修缮,将其修旧如旧。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积极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大文章。扬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扬州大运河在海陆丝绸之路上交汇,扬州蚕种场育种楼是运河沿线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为了更好的保护并利用古运河畔的这一建筑,我市相关部门决定将其打造成为“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广陵区五台山大桥东岸原扬州蚕种场建筑,建设的“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已进入招标阶段,不久将确定最终中标的单位。届时,他们将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布展设计,展示内容包括相关影片、照片、沙盘模型等,以及征集到的相关文物、老物件,通过展板、展柜、情景再现等形式,并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向观众讲述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