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像勘探的,近看像卖炭的,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农技站的。”这段俏皮的顺口溜是泰州市姜堰区的农户们的调侃,而他们描述的对象就是这位↓↓↓
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亚伟。
牛仔裤、运动鞋,抬腿就往田里走。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李亚伟总是比农民们更加关心农田里的事。几乎每一道田埂,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我们做农业的,坐在办公室有很多情况是了解不到的,必须要下到田里去。”对李亚伟来说,农田才是他的办公室,“三四天不下田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浑身难受。”
每到农忙的关键时期,李亚伟常常一下田就是一整天。他会提前准备一瓶水、几块烧饼,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就着碧绿的麦浪,享受一顿野餐。
春种秋收,严寒酷暑。12年来,李亚伟扎根土地,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种植中出现的困难。他是农民朋友的贴心人,农业科技的追梦人,是新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最近,李亚伟被授予“江苏最美青年”光荣称号。
一个计算器+两根麦穗 成为他扎根田野的动力
虽然在城里长大,在城里念书,但是李亚伟从小就对农田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农技工作者。
1992年,父亲在姜堰镇三桥村种植小麦示范田,经省级专家验收,其中12亩小麦亩产达1060斤,创淮南片小麦高产记录。父亲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看到父亲获得的一张张科技奖状、取得的一个个科技成果,李亚伟心里也埋下了学农的种子。
2003年,李亚伟考入苏州大学本科学习农村经济管理和园艺专业。毕业后,他希望回到家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父母则希望他留在苏州工作,并为他联系好了年薪丰厚的国企工作。成为一名出色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他的理想,经过不断跟父母沟通交流,最终父母尊重他的选择。
“既然你选择了走农业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还要走得精彩。”去单位报到前,父亲将他使用过的计算器送给李亚伟,说:“从事农技推广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工作中离不开数据,无论是作物生长情况的调查分析还是试验资料的整理。我把这个计算器送给你,希望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到它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严密性。”到现在,这个计算器陪李亚伟走过了10多个年头,每篇论文、每份总结报告、每项试验研究,都离不开它的帮助,离不开父亲的教诲。
2011年,刚挑起全区麦作生产担子的李亚伟,工作没什么头绪。他的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刘俊,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两根麦穗。
“每株小麦的颖花有100多朵,为什么绝大多数麦子最后只能结30多粒?那是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肥料的施用方法决定了它的结实率。”刘俊对李亚伟说:“现在你就像一株小麦,新的工作就是生长环境,新的挑战就是你成长的肥料,你要适应新的环境,战胜新的挑战,像这根麦穗努力提高自身的结实率。”
刘俊的话深刻地鼓舞了李亚伟,他将这两根麦穗保存在书柜里,每当工作中遇到难事就去看看,凭着这股精神,他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
选种、播种、施肥、收获、销售……“最后一公里”服务征服人心
长期在田间地头跟农民打交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科技兴农的实践中,积极参与小麦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但有些时候,他的好意却并不能一下子被接受。
对于种植大户而言,几辈子的传统做法不可能一下子丢掉,新的模式倘若不成功,产量必然受损。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李亚伟打包票,如果技术不成功,他愿意拿出工资来赔偿产量损失。最终,被其精神感动的农户答应作为示范户。
在李亚伟近一年的帮助指导之下,种植户的药肥成本降低了20%、产量提高10%,每亩地增收260元。第二年,周围许多普通农户主动上门参观学习,询问新品种、求教新技术,施肥新模式成功推广开来。
从种子的挑选,到播种、施肥,再到收获、销售,每一个步骤,李亚伟都帮农民规划得妥妥帖帖。
2017年,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逐年下调,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种粮效益逐年下降,如何提高农户种粮效益是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亚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市场调研,从现有的品种里精挑细选出最合适的进行推广。
2017年秋播时,李亚伟推广过一种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扬富麦101,品质和产量都很好,但当时农户们对这个品种并不十分认可。
李亚伟召集大家开会,不厌其烦地跟农户们沟通,比对试验数据,分析市场需求。通过多方协调,李亚伟促成上海农场黄海种业、姜堰粮食购销总公司、江苏姜丰种业合作,在兴泰、桥头、沈高镇布点实施专用小麦订单生产1万多亩,2018年夏熟收储专用小麦2058.7吨,价格比市场上普通小麦增加0.18元/公斤,给订单种植大户带来了70元/亩的增收,合计增加农民收入411.7万元。由于效果较好,2018年秋播小麦订单面积扩大到6万亩,预计增收2400万元。在他的推广下,姜堰区优质食味水稻和专用小麦种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苏中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有李站这样的专家帮忙,我们相当于傻瓜式种地。种子是他们帮我们了解,打药是他们帮我们把关,技术、知识上我们一点都不用操心,我们只用负责操作管理。”农户感慨着:“现在虽然种300多亩地,却感觉比以前种百十亩地还省心!”
农技推广人员不仅要做好生产技术服务,还要与时俱进为农民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这才是现代农村种田大户最需要的服务。李亚伟做到了。
十多年来累计为农民增收1.2亿元 初心不改!
2007年,李亚伟接受了姜堰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小麦试验示范任务。这个项目比较特殊,不仅需要自己拿方案和规划,更重要的是必须亲自到田头进行试验,任务艰巨而繁杂。小麦种植和收获之前是最忙的时段,那段时期李亚伟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每天都是早上6点之前抢在工人到达试验田之前赶到田头,晚上要等工人都走完了才能回家。李亚伟的家在城区,基地试验田在沈高河横村,从他的家到基地有10多公里的路程,每天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从没有请过一天假。
因为区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与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因此每年收获季节都要取植株样品送过去。这是一份技术活,加上人手比较少,每次李亚伟都要在腰间绑上20多个蛇皮袋,弯着腰在田里面取一个个不同的样品。每次都要大半天才能做好取样工作,浑身汗水湿透,他始终毫无怨言。
去年,一项种子安全性测试在罗塘街道进行。李亚伟任种子站站长,参加测试的稻麦种子各20种。最后验收的时候,李亚伟选了150个穗子,一颗一颗地数粒数。然而按照标准,只需挑选选50-100穗。顶着烈日,李亚伟花了整整2天才将150个穗子数完。在试验田数穗子的时候,经常会遇见一些来做农活的农户们,他们看见李亚伟这股认真劲,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说:“种子站有这个小伙子在,我们放心。”
展示基地作为姜堰区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和观摩交流的平台,被农业部、省农委组织现场观摩13次、接待领导专家考察56次、组织周边群众学习2万多人次。2007年6月以来,李亚伟蹲守在河横稻麦展示基地,试种新品种546个、新技术81项、新物化产品35个,进行专题试验83项,为大面积生产确定主推品种和主流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最终筛选出的南粳9108、扬麦23作为当地主体种植品种,近3年种植面积已推广至170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2亿元。
近年来,李亚伟主持或参与实施部省级项目近20项,由于实施效果显著,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项目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江苏省优秀农技指导员”、“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泰州市高产创建工作先进个人”、“最美泰州人”等称号;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等表彰。
“工作十多年,农田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农业虽苦,但有苦也有乐,每每看到筛选出的品种、集成的技术被种植户认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成就感油然而生。”李亚伟说,“用自己的农业技术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挽回损失,看到他们的笑容,感觉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攻关,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零距离》;江苏新闻广播/沈骁;我苏网综合整理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