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东花园、八大家、联谊名称的来历吗?它们都源于我们村。”今天上午,在文峰街道渡江村村史文化馆,村党总支原副书记、65岁的刘万里说。
因渡江桥而得名的渡江村,曾经是拥有3000多亩农田的郊区农村,近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渡江村不但通过发展经济而成为“扬州三产第一村”,还为城市发展贡献了所有的农田与庄台。今年春天,渡江村村史馆建成开放,它既让住进小区的村民们留住了乡愁,更见证了郊区农村70年巨变。
实物与图文并茂的村史文化馆
渡江村村史馆建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内,两大间100多平方米的馆内,既有实物也有图文,让参观者可直观地了解到渡江村的发展史。
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村史馆由历史沿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为脉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渡江村的历史演变;另外,村史馆还集中罗列了渡江村大事记、荣誉墙等;地面上则陈列了村民们曾经使用的算盘、马灯、收音机等生活用品以及耕作用的犁铧等农具。
“渡江村是因1953年建成通车的渡江桥而得名的,原来的村域东至小运河(七里河支流)、西到渡江南路、南至连运路、北到古运河。”刘万里说,渡江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农田有3000多亩,而到2017年4月,拆迁安置小区文峰佳苑投入使用时,渡江村只剩下村委会大院,这也是建党群服务中心时,专门开辟村史馆的原因。
马路市场发展成联谊批发市场
20多年来,扬州市民的菜篮子离不开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村史馆记录了该市场的发展壮大,鲜为人知的是,该市场筹建之初是为解决马路市场问题的。
刘万里1977年退伍后即进入渡江村工作,他告诉记者,渡江村村民一开始以种植玉米、山芋等杂粮为主,后来改种水稻,从1976年开始为城市菜篮子服务而成为蔬菜基地。改革开放后,渡江村也曾办了机械厂、定时器厂等村办企业,但后来都倒闭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自山东、徐州等地的蔬菜商贩,陆续在文峰路、渡江南路形成两个马路市场,严重影响交通,为此,市政府决定由渡江村来办一个批发市场,就这样,1988年8月,联谊批发市场应运而生。通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联谊批发市场不但成为成为苏中及苏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集中地,还是扬州市民离不开的批发市场,且使渡江村获得“扬州三产第一村”、“百强村”等荣誉。
“我们村的村民不但在市场上做生意、搞管理,还出租房屋,所以大家的经济条件一下子都提高了。”刘万里说。
渡江村的境内曾诞生多个第一
近70年来,位于古运河南的渡江村曾经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该村的境内曾经诞生了多个第一,并留下历史痕迹。
村史馆里陈列着一本1995年12月出版的《扬州郊区地名考·名村录》,刘万里当年曾参与编写。“渡江桥南边的老汽车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成的扬州第一座汽车站,它就建在渡江村原来的蒋庄;扬州市区第一个居民住宅区东花园,就是因建在渡江村东花园庄而得名。”刘万里说,1991年建成的“江北第一高楼”琼花大厦建在渡江村翟庄境内。
现在的扬州人耳熟能详的八大家社区、联谊路等名称,其实都与渡江村有关。“八大家”的由来是因为1962年春,8户生活困难的无房村民被安置在此居住,民间俗称“八大家”;“联谊”名称源于渡江村联谊庄,该庄原来杂姓多,为睦邻友好而得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渡江村就为城市发展作贡献,原扬州客车厂、扬州机械厂、扬州桅灯厂等企业,都建在村境内。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型住宅小区陆续建设,到2014年,渡江村所有庄台被拆迁。”刘万里说,在村民住进安置小区后两年,村委会开辟村史馆,既让村民“留住乡愁”,也见证了70年来郊区农村的巨大变化。
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