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今天(5月8日)上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在宁海路海洋国防教育馆开展了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主题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海洋防灾减灾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各类灾害的严重危害性,知道基本的防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亲人和朋友。”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辽宁说。
王辽宁介绍,江苏是海洋大省,全省海岸线长达954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大大小小包括有人住没人住的岛屿有26个。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600多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8.2%,海洋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海洋经济也已成为江苏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在上升、局部气候还发生了异常变化,这些改变和变化也导致了海洋灾害频发,强度在不断增大。特别是江苏海洋岸滩开阔,滩涂、浅海面积大,掩护条件差,极易受到风暴潮、绿潮、灾害性海浪等海洋灾害的威胁。
在江苏,海洋防灾减灾的脚步从未停歇。为更好地履行海洋防灾减灾的职责,去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专门成立了海洋预警监测处,我省海洋观测、预警、减灾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一是有海洋的立体观测网。海洋观测平台、浮标、验潮站等21个站点,基本覆盖了我省近岸、近海及部分重点海域;二是有广泛的预警报发布渠道。包括电视、广播、传真、网站、短信,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三是有较完善的省市县三级海洋灾害风险防范体系。防灾减灾工作重心在不断前移,海洋减灾工作已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应对能力也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针对今年的海洋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已开展了一系列统筹部署。一是开展汛前各项检查。围绕海洋观测台站和数据通信设施的运行状况以及汛期海洋灾害责任制、应急措施、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开展深入细致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排查隐患;二是加快实现观测资料信息共享。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推动我省海洋观测网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更好地加强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工作的精度和成效;三是完善基础性工作。正在或已经开展了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海洋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损失调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等;四是准确做好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省自然资源厅还将对一些海洋灾害形成、发展、成灾等情况和机制的研究,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活动中,来自南京琅琊路小学的志愿者发起了现场倡议,据了解,宣传周期间,海洋科普志愿者将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单位、港口、码头等地进行广泛的宣传。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通讯员/王旭雁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