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广播电视台扬中记者站站长。春天里,因工作缘故,踏寻采访几处乡村,偶有心得,遂述之。一家之言,飨与众听。

“乡村游”是近些年旅游的一大热点,但是观察走访了好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发现一些旅游内容,已然形成了新传统:一家老小,驱车几十公里,到田里看看——啊!这是我们城里没有的田间小道……啊!蔬菜在田里原来是这样的……啊!我们吃到的猪肉,猪就长这个样子啊……然后坐下来吃一顿所谓的农家菜,下午打个牌,或是钓个鱼,到了傍晚,呼啦呼啦一车人再驱车几十公里,回到了温暖舒适的家里,一天“乡村游”结束。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城里人想要的“乡村游”,近几年提到的“记得住乡愁的青山绿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作为一个好茶者,一直想要找一个原生态的茶拨,淘宝了一个,大失所望;拿到了朋友亲手做的,才开心起来。
由此而想到,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乡村旅游,通常呈现的不同方式——匠气与本源之争。
茶 拨


从这两张图,是不是就能很轻易看出来所谓匠气在什么地方了?就是想要的太多,多到不是本源能够承受之重。第一张图,就是最原始的竹枝,第二张图,经过了打磨,抛光,上漆。
回到我们的话题“乡村游”,重点是“乡村”和“游”。乡村有什么可以“游”?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是“阡陌交错”,是家家门前中了不同的树,长了不同的花,也许没有规划,但是有“野趣”,这就是本源的味道。
最近走访了扬中油坊镇的长旺村,这里想要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乡村游”,主旨就是,突出“野”这个字。

乡村游的本心就在于寻根,说白了,是一个“桃花源”的状态。为什么城里人扎堆往乡村跑,是想要找一片能让自己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下,放下戒备的地方,那么,来自泥土的味道,本原的真,就是核心问题。
我们总是看到网络上有分享各种乡村的游记,照片,很多人都会加一句赞美的话,“快来吧,这里几乎没有被开发过,这里有原始的村落”这样的话语,我觉得应该成为乡村游开发的一个思想主线,为什么直男喜欢看姑娘化裸妆,是因为既看不出来化了妆,然后又好看,同理,一个乡村的乡村旅游开发做得好,就是要在无声处做文章,而不是大张旗鼓的艳丽妆容。
再看到很多地方的乡村游,为游而造了很多景点,有公园,有雕塑,有香火,有寺庙,试问,这样就是乡村特色么?当一个身心疲惫的城市青年,背着背包想要来远离喧嚣,关闭手机一天,看看蓝天,在老树下喝一杯茶,可是现实是,老树都没有了,只有新造的景,只有新种的小树,这样的乡村游,不游也罢。

在小岛扬中,江水,湿地,是很大的特色,因地制宜,不用众多的匠气掩埋本身的优势,这是一种很棒的尝试。中国人讲究,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就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样子,可以有一艘船坐到江中,就足矣,就该是湿地滩涂的芦苇深深,可以看到惊起的一群鸥鹭就很惊喜,偷得浮生半日闲,就在曾经看过的山水,稍加修整的老地方,就很好。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以扬中旅游规划为例,对于本源的逐步生态型开发,正在进行中。

一家之言
作为“长江生态旅游岛”,结合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方针,这样减少大规模新建景点,结合特色,彰显特色进行开发的做法,也许更为符合这个岛城的定位。
乡愁是什么?是在真正的乡村,是在真正的农家,才能油然而生的熟悉的本源的家的感觉。就像是农民们粗糙的大手,天生带着令人暖心与信服的力量,而不是在新建的旅馆,在千篇一律的有着几个健身器材的小公园这样哪里都可得的地方。什么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在最初的地方,回到题目,也就是在最接近地气的本源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