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苏绣带去北京的超酷绣娘,她的女儿在这个展览上玩起了装置刺绣!

2019年04月23日 21:57:53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记忆中的苏绣,是年代剧中,女主们气势夺人、精巧繁复的一袭华服,

  还是父母结婚至今,珍藏的一床真丝龙凤绣的被面?

  是隔着厚厚的展柜玻璃,亟待修复完善的宝贵文物,

  还是老一辈们在重要场合才会佩戴的一条绣花丝巾?

  今天的苏绣,早已超出了我们的印象——

  它们脱胎于传统苏绣技法,融合了当下的审美理念,

  唯有逼真动人的图案、巧夺天工的绣法,

  自始至今都不曾改变。

  与《红楼梦》中描述的姑苏女子——慧娘一样,

  刺绣对于苏州绣娘而言,是源于天性的气质相契。

  无论年代,针线在她们的手中游走,在帛缎间穿梭,

  她们总能以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

  找到这项传统工艺与当下的联结。

  “太湖边的小村庄是我童年的全部,7岁的时候开始学一些简单的刺绣。”周海云是镇湖的众多绣娘之一,如今,她拥有自己的品牌、专利,同时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感知苏绣——“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正在苏州展出,展览呈现周海云及其老师张玉英——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二代刺绣传人陆晓琳以及艺术家Brian Michael Reed 的刺绣创作。

  周海云在现场告诉看苏州记者,童年的记忆是村子里的女孩们,总要聚在一起绣些什么才好。夏天躲在榕树下,冬天围在炭炉旁。谁绣的好,绣的精致,就比较有话语权,也受人尊重。

  刺绣在我的童年里,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个时候,刺绣是女孩子贴补家用的好活计,我们家连我4个孩子,家庭条件天然不好。周海云笑着回忆道,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聪明人,年纪轻的时候也常常偷懒,被家里姐姐说教的更是不少。

  “2000年左右,我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苏州。”起步阶段,周海云来回奔波,既做表演、又做礼品,那是一段长达17年的北漂生活。

  和市面上很多廉价品比起来,周海云的作品价格高一些,但她却底气十足:“我要做高端的东西,绝对不允许低质量!我的框架也都是红木的,不会出现开裂的问题。”在被“逼着走出去”之后,周海云想要让更多人知道苏绣的愿望越发强烈:“我要让别人知道,苏州有好的刺绣!”

  位于展场中央的椭圆形观展线路,以“最初丝材来源——蚕茧”作为设计发想,在传达出苏绣文化的传承演进的同时,亦不忘刺绣文化的本源之魂。

  在家家刺绣的年代,周海云自然承接了刺绣技艺,引领家乡同伴致力发扬苏绣传统,延续着苏绣的精髓与价值。然而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上,周海云亦不断追求创新,发明能使绣艺跃然绢上的“三二针组合乱针针法”及“立体三层绣”等专利。

  而远赴荷兰修研硕士的女儿陆晓琳的归来,使云帆苏绣迎来了新一代的创作观点和挑战——往昔与当代的思维碰撞形成了新的艺术想象,进而延伸出本次展览“感知苏绣”的概念题材,期待跳脱苏绣的制式形象,让人们在触及刺绣的每一细节时,重新获得认知与启发。

  这次,柏睿安与陆晓琳合力创作装置刺绣作品《废墟》,“一片肮脏的湖水、一座毫无生意的小岛,就当一切被认为是死寂时,点点绿意悄悄爬上木门,越过这扇陈旧的门即获得重生。”展览现场,陆晓琳向看苏州记者介绍这幅装置刺绣,门前的彩色沙石来自某神秘海域。

  2018年夏末初秋,还是周海云记忆里太湖村庄,女儿陆晓琳开始与年轻的纽约艺术家共同思索生命与水的关系。

  陆晓琳说来自纽约的艺术家看到了小龙虾在淤泥里长大,蜻蜓却在净水旁生长,还有零散的浮萍,纯洁与污浊不在如此对立。

  由柏睿安创作的小龙虾、蜻蜓、浮萍,以乱针绣法将各种颜色丝线穿在一根针上刺为绣片,体现自然又丰富的色彩过渡。只要抬头仰望这个立体的生命空间,彷佛又回到儿时“皮”那么一下,向众人诉说一个永不停歇的刺绣人生。

  在展览现场跨越世代和时空的工艺与作品中,他们将展开一场新鲜的探索与比对,并唤起当下对苏绣之美的共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