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80岁“城建老人”讲述:70年,扬州城“长大”了100多倍

2019年04月23日 20:29:14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49年4月23日扬州全境解放。扬州解放70年,也是扬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70年。70年的变化,在扬州“城建老人”眼中是个什么样?23日,记者走访了“城建老人”——今年80岁的原扬州建委副主任、市政公用局局长陈长晋,请他讲述扬州70年的城市建设变化。

  从5.09平方公里到640平方公里  扬州城越“长”越大 

  “我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刚解放时,扬州城区就是以5.09平方公里的古城为主,加上运河外侧,也就6平方公里多一点。骑上自行车,几分钟就可以东西或南北穿越。而现在扬州中心城区面积已经达到了640平方公里,70年间,扬州城长了100多倍。”谈起扬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原扬州建委副主任陈长晋感叹地说。

  扬州解放那年,陈长晋刚刚10岁,正在扬州城西中心小学(汶河小学前身)读书。在他的印象中,解放时扬州城很破,很旧,城区是以城河为界,汶河、古运河、北城河等圈起了扬州古城。“现在,扬州城南至长江,东至江都,西接仪征,北至槐泗,扬州拉开了现代化的大框架。不仅城市在飞速长大,扬州也同时在‘长高’,一大批百米以上高楼正在城市四面八方崛起,仅‘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区就新建百米以上地标性建筑17座,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雅居乐国际、建设大厦等一批百米以上超高建筑快速崛起。”        

  “不仅城市在长大,扬州的城市更在变美。现在不少外地朋友和游客来扬州,都羡慕扬州人的生活。都说扬州人生活在花园里。”陈长晋告诉记者,解放时,扬州的公园少得可伶。就是闻名天下的瘦西湖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很小,只有西南角一小块,从南门到五亭桥,不到20分钟就能转过来。“近年来,扬州积极推进多功能、复合型生态综合服务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北有瘦西湖景区、南有扬子津生态公园、东有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西有体育公园的‘东西南北中,处处见生态’的生态中心体系,同时建成并免费开放各类公园358个,新建公园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瘦西湖核心景区的面积。不仅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公园,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园建在居民家门口,城市居民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公园。扬州市区人均拥有公园绿地达18.57㎡,相当于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绿色客厅,这样的幸福生活是过去绝对想不到的。”

  从60米长的“模范马路”到立体大交通   扬州人的路越走越宽

  “过去说,要致富,先修路。道路是城市的血脉,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示和缩影。从解放前60米长的‘模范马路’到现在南部快速通道的立体交通,扬州人的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也越走越高。”陈长晋说。

  “解放前后,扬州城区以街巷为主,马路少得可怜,总长度只有4.32公里。那时不仅马路少,城里的路灯也看不到几盏。更没有自来水和煤气。”陈长晋回忆说,在上世纪30年代,扬州只在多子街、埂子街口扩建了纵横长仅60米的“ 模范马路” ,以后又建设了“扬州新马路”,即现在的淮海路。扬州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城乡建设虽然进入改造发展的新阶段,但依然不是很快,从1949年到1988年,扬州的道路总长度也只有71公里。1949年至1952年,扬州对旧城进行改造,拆除了全部城墙,就地筑成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连同原有的淮海路,形成了环城马路。同时拓宽城中主要街道,如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及萃园路。这才形成了扬州老城区的主要道路骨架。

  “现在一条文昌路就是60多公里,双向6车道;瘦西湖路宽的地方,双向10车道;而南部快速通道上天入地,运河路枢纽层层叠叠,比楼房还要高,这样的城市道路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陈长晋告诉记者,他前不久看了一份材料,仅“十二五”期间,扬州围绕“开城先开路”,就实施了一批拉开城市框架的“大通道”项目。广陵区实施的文昌东路东延、沙湾南路,邗江区实施的新甘泉大道、司徒庙路,江都区实施的华山路东延、黄海南路南延,开发区实施的吴洲路东延、华扬大桥,市住建局实施的瘦西湖路、瘦西湖隧道、广陵大桥,市交通局实施的文昌西路西延,城控公司实施的新万福路等项目都如期建成,累计完成主次干道56条,城区形成了九纵十横的主干路网体系。同时拥有高铁、机场,扬州市民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速。

  从城区老砖桥木桥到景观桥  扬州的桥梁越建越美

  “在我的印象中,解放前扬州城区的桥梁,大多是砖桥甚至木桥,古运河渡江桥段福运门的‘大荣桥’,原先就是简易木结构桥梁。那时的桥很小,很狭窄。不像现在的桥梁宽阔平坦,而且个个都是景观桥梁。扬州解放70年,不仅扬州的桥梁越建越多,而且也越建越美。”陈长晋感叹地说。

  “我学的是铁路桥梁专业,到扬州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后,修桥便成为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陈长晋告诉记者,他到扬州城建部门工作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拓宽了3座桥:渡江桥、解放桥和跃进桥。原来这3座桥只有8米宽,后来拓宽到12米—16米。那时的修桥技术比较落后,常常采用筑坝断水、整体浇铸的方式,河道不仅要断航,而且施工周期也较长。但当时的古运河还通航,而且还是主要航运通道,不能断航。他便将铁路修桥技术移植到了扬州城市桥梁建设中,采取在桥墩周围打围坝抽干水,逐个建设桥墩的方式,同时预制好取桥梁板,再进行吊装的方式,大大节省了工期,当时花了1年左右的时间。

  “虽然当时的建桥技术还算先进,但与今天的建桥技术相比,过去那是不敢想象的。像万福大桥主墩桩深85米、单个承台面积达3300平米,单个主索鞍重73吨,吊装高度80米,为国内单件主索鞍整体吊装之最。这样的墩桩深度、吊装高度,在过去是绝不能完成的。”陈长晋同时感叹说,扬州解放70年,不仅城区的桥梁和道路越建越多,越建越宽,越建越大,更从当初单一的交通功能,拓展到了景观功能,因此扬州的城市桥梁也越建越美。像渡江桥、解放桥、跃进桥现在都建成亭、廊结构的景观桥,而万福大桥不仅是市区首座双层大桥,其楼台亭阁,底座似“凯旋门”,上面有城阁的造型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夜色下呈现了“九成云外凭栏眺,万福灯火水连天”的美景。

  “虽然道路、桥梁等都是扬州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但从一斑可以窥全貌。扬州解放70年,是扬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70年!这70年,尤其是近10年,扬州城市建设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扬州正在从小城市迈步成为现代化的大扬州。”陈长晋说。

  来源:扬州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