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查房、教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位精神矍铄的眼科教授已经96岁高龄。她就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教授顾以为,也是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的获得者。
1923年,顾以为出生在江苏昆山的一个小村庄里,村里没有卫生所,每次看病,乡邻们都要走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不少人因为路程耽误了最佳看病时间。对此,顾以为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1946年,顾以为考入中大医学院,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0年,解放军战士大批患血吸虫病,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部队医务人员极度缺乏,得知此消息,还在校读书的顾以为积极报名参加了医疗队。从卫生宣教、疾病治疗到水质检验,顾以为每天来回步行20公里,奔波在军营和水源地之间;晚上还要进行大便化验虫卵,平均一天工作十几小时。由于工作优异,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肆等功。
1953年医学院结业后,顾以为被分配到江苏医学院眼科工作。1960年为支援苏北建设,顾以为放弃了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徐州,参加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组建工作。当时徐医附院眼科条件非常简陋,顾以为一个人承担起一个科室,从画图讲课,到器械配备,手术包准备,消毒,都是自己动手。
顾以为说,新中国成立后,危害最大的眼病是沙眼,其中沙眼造成的失明成为眼睛失明的罪魁祸首,而沙眼只要好好治疗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此,顾以为组建了眼科门诊手术室,她到徐州肉联厂联系猪眼,带着年轻的学生们在猪眼上练习手术,手把手教,使他们迅速适用临床医疗工作,为徐州地区培养了第一批眼科医师。
80年代初,顾以为发现,老年性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研究出合理科学的预防办法?顾以为和研究生化学的老伴开始共同合作、研讨,从白内障疾病的发病机理到防治,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获得宝贵经验,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该项研究也荣获徐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优秀学术论文奖。
在那个物资匮乏, 收入也低的年代,顾以为的心里想的却只有奉献 。看到那么多因为白内障没钱手术而双目失明的患者,她既着急又心疼,很多时候,她偷偷的为他们垫上手术费,然后再亲自给他们做手术。重见光明后的相遇,也是顾以为最开心的时刻。
正是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心疼,成为她一生执着眼科医学研究的动力。2013年6月,为表彰顾以为教授为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江苏省政府授予她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如今,96岁高龄的顾以为,仍然以充沛的精力坚持不定期到医院查房教学,她说,活着就要对社会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