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需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苏州险企推动养老服务优化发展

2019年04月19日 20:07:15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有人喜欢居家养老,有人则向往住进养老社区,还有一部分失能老人及家庭需要帮扶。如何更好地满足这样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强调支持、鼓励商业保险从多个方面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优化。记者从苏州保险公司了解到,从长护险、税延养老险的推广,到尝试养老社区,险企正马力全开,当好养老服务的“第三方管家”。

  “喘息服务”让失能人员有获得感

  苏州是人社部批准的国家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去年7月底,市区正式启动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通过个人发起申请、商保机构负责具体经办、社保经办机构监管的模式,为失能人员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长护险基金按每人每次75元标准,向定点机构支付居家护理服务费用。重度失能人员每月服务12次,中度失能人员每月服务10次,每次均为两小时。

  老曹今年68岁,住在友联二村,他患有脑梗、高血压、脑积水,又没有子女,生活全靠由妻子冯阿姨照料。成功申请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后,专业护理人员每周二、四都会上门服务,帮他复建,陪着说话,也还给冯阿姨一些时间。

  太平养老保险苏州中心支公司是市区长护险商保机构之一,总经理姜燕告诉记者,这类上门服务又被称为“喘息服务”,不仅送去了护理服务,也能帮失能人员及家庭减压。为了让更多参保人员享受待遇,使他们更有获得感,太平养老从产品设计、风险承担、服务体系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险企的优势。姜燕举例,自2017年9月以来,已经组织了15期专业培训,从评估员到居家护理师,都要经过严格的学习、考核,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保险公司会定期进社区推广长护险,然而,仍有老人听到“保险”二字掉头就走。“大家从观念上逐渐转变一些刻板印象。”姜燕说,接下来还会加大各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都能享受到服务。

  输出全体系养老服务管理经验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强调,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近年来,谋转型、调结构成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健康养老这种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则是成了众多保险公司的主攻方向之一。将虚拟保险产品与实际养老服务结合,从而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成为不少险企关注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建在阳澄湖畔的国寿嘉园、还是建在上海的梧桐人家,都成功引起了对养老有较高需求人士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大约10家保险公司投资了20多个养老社区,投资额超过千亿元。

  “保险公司有专业的养老管理人员,可以全体系地推进养老服务。”姜燕介绍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这类高端的养老社区,“公办民营”的养老院也是一个方向。苏州也有此类养老院,但运营的主体大多是养老产业有限公司,险企鲜有涉及,但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肯定是未来的趋势。

  养老这事小辈得多操心

  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三项惠老保险”,包括老年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保险,惠及全市130万老人。因为由政府出资投保,所以对老人来说是免费的。不过,这三项保险相当于“兜底”,保额仍有不足,老人最好能自费再购买一部分商业保险,增加保障。

  “从实际业务开展中看,能想到为自己操心的老人还是太少了。”姜燕说,子女要帮着多考虑,这也是很多老人险的名字与“孝心”挂钩的原因之一。受年龄、身体条件等影响,很多老年人不能买重疾险,或者因出现保费倒挂舍不得买。从风控角度来说,购买一份意外险或防癌险就很有必要了。

  当然,变老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也要早早为养老做准备。“园区试点的税延养老险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姜燕说,即使是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收入比较低,不能够买足额度,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等退休时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补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