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这几天,在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一群学员聚集在一间课堂上课。不过,他们的状态似乎很不“稳定”:一会,个个哈哈大笑;一会,又集体飙泪。
而且,这群学员的组合也很特别:年龄小的11岁,还是个小学生;年龄大的53岁,都是爷爷级的了;其他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个个青春靓丽。这是个什么神奇的班级?
原来,这群学员都是来自江苏全省的讲解员,他们在最近火热进行的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中杀出重围,顺利晋级决赛。大赛组委会出于“以赛代训、以训促赛”的考虑,邀请了党史领域的大家、艺术届的大师、播音主持届的知名学者、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大咖等,给选手们进行了三天的集中培训。
当看到培训课表时,选手们个个兴奋不已。无锡和盐城的一些选手没能晋级决赛,按理说可以不用参加培训,但他们特地找到组委会,申请自费参加;苏州的一位选手家里临时有事,她请假回去处理后,没过几个小时又日夜兼程赶了回来,生怕错过更多课程。
几天培训下来,学员们大呼“全是干货”“听得过瘾”。什么课程这么精彩?全程跟着培训的小编,就为你来盘点一下。
四大类型培训
助力讲解员技能提升
此次培训课程有四大类型:知识类、实训类、技能类和实景类。
知识类培训主要是从党史国史军史知识、文化涵养等方面教学。
省委党史工办原副主任赵一心、新华社《国家相册》《红色气质》主讲人陈小波、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社教专委会副主任何苏林等,分别以《讲好红色故事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讲演之前的文化和历史储备》、《讲解员需要具备的素养》为题,为学员授课。
实训类培训主要从面部妆容、形体仪态、表情运用、吐字发音、态势语言等方面教学。
上海市演讲学研究会副会长田奇蕊的课程《讲解的技巧与魅力》,深受选手们喜爱与推崇,当田老师在做发音讲解示范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声音也太好听了吧!”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苏珊副院长、崔文丽教授的实训课,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苏珊老师的课程《故事中的表演》教给大家,讲故事是文字的听觉化呈现,而讲演故事则是文字的听觉化和视觉化呈现,在宣讲红色故事时,适当的表演可以加分。
崔文丽老师的课程《讲解汇报的面部妆容》,不仅给大家传授了讲解比赛的化妆技巧,还教大家如何根据自身的肤色、气质确定穿搭和妆容风格。实用的内容,不仅女学员都想要到崔老师的微信求“一对一指导”,连男学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技能类培训主要从故事选题、稿件撰写、宣教讲解、创新传播等方面教学。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陆崇马教授以“精准破题、真情投入、忘我表达”为题,要求大家融入时代背景,结合自身感受,创作更多具有新时期特色的红色故事。
今日头条南京策划总监刘超影的课程《如何利用创新手段宣讲红色故事》,用有趣又新颖的方式告诉大家,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调动资源与优势,用最便捷的方法拍出一条优秀的短视频,得到大家的纷纷点赞。
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老师的课程《手捧滚烫故事 传递楷模精神》,将整个培训课程推上了高潮。郑老师结合“半生流泪终不悔”的视频,深情讲述了自己在30多年记者生涯中宣传典型的心路历程。他的激情讲述深深打动了学员们,不少选手当场被感动到泣不成声。
郑晋鸣多年跟踪采访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在本次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中,连云港11岁的小选手辛姝萱,从王继才夫妇女儿的视角讲述了这对英雄伉俪的故事。当小编问小姝萱,她和郑爷爷谁讲王继才的故事讲得更好时,小姝萱羞涩地说:“当然是爷爷讲得好,我要向爷爷学习!”
另一位选手房阳将在决赛中讲述王继才的故事。她说,听完郑老师的课后,她心中王继才的形象更具体了。“我会带着对王继才的敬仰,好好地讲述红色故事,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两天的课堂培训结束后,4月19日上午,选手们集体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接受实景类培训,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设计理念与布局、现场讲解的情感调动与氛围营造等。
培训内容翔实
学员收获满满
志愿者组选手张悦阳说,经过这次培训,她对红色故事讲解员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站在台上,心中要有故事,要做一个‘有口有心’的讲解员。我们每个讲解员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正能量的传递者。”
专业组选手曹丹妮去年8月刚刚入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她说,这样的培训对她来说非常及时和重要,让她“学会了尊重史实撰稿、认真分解故事脉络、精心设计起承转合和舞台上的无我境界呈现。”她表示,通过这次比赛和培训,她更深切领悟到,红色精神不能因时代变迁而褪色,更不能因岁月流逝而黯淡,“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我们永远在路上。”
(来源:南京零距离 摄影:新华日报陈俨 编辑: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