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6项"中国第一" 国光1937见证"工业明星城市"历史

2019年04月18日 12:59:22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工业明星城市”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80年代,常州作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创造了国内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无线电通信,是当时的支柱产业之一。从1937年的协进浆纱厂,到常州第二无线电厂,几经变迁,取义“国之荣光”的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见证了常州电子工业的一路发展,更是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清潭路93号,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区。它的另一个名字,也许更为大家所知——常州第二无线电厂旧址。

  国光1937是我市唯一电子工业遗存建成区,建筑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保存完好,也是常州市文保单位。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南面一根五层楼高的红砖烟囱。

  从拱门进去,正对大门的是一台铜网织机。常州金属网厂为我国军队和科研单位研制生产铜网、铜网屏蔽室和稀有金属银、钨、钼、镍网等。1963年8月,全国8个省市15个工厂的铜网产品参加上海评选质量会议,常州金属网厂产品被评为全国第一。钨金属网曾作为浓缩铀-235滤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了贡献。

  这里是我市唯一电子工业遗存建成区。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南面一根五层楼高的红砖烟囱。在其附近,掩映在树梢下的,是一座青砖垒起的复古拱门,门上一排有着镂空雕花墙面,上面“协进浆纱厂”几个繁体字,拱门里的王诤科学艺术馆,浓缩的是一家工业企业82年的春华秋实。

  国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在常州横兴弄诞生的协进浆纱厂。如今,在清潭路93号的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还复制了一道当年协进浆纱厂的拱门,还原了当时的厂貌。

  国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在常州横兴弄诞生的协进浆纱厂;1962年,变更为常州金属网厂;1965年,厂址迁至清潭路93号;1966年,又变更为常州第二无线电厂。上世纪80年代,民族计算机工业发展迫在眉睫,国光再一次华丽转型,1984年,常州第二无线电厂更名为常州电子计算机厂。随后的30余年,国光驶上了电子工业发展的快车道。

  当时常州第二无线电厂正在研制台式计算机,并将转入批量生产。王诤在视察后勉励说:“电子计算机要放手搞,还要搞大面积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同年8月在四机部召开的全国台式机和袖珍计算机的专业会议上,该厂生产的DJS-102型全集成电路台式机获得好评。之后其成为国内中西文终端开发生产的主要企业,产品市场覆盖率一度达40%。

  在我国信息产业史上,国光创造了6项“中国第一”。这6项“中国第一”,均代表了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最高水平,吴长荣说,其证书原件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嘉奖令原件,如今都收藏在国光1937创意园的王诤科学艺术馆内。一楼展示了王诤将军生平,以及他生前办公桌上的物件,包括钢笔、毛笔、印章、台历等。

  “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国光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常州无线电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之父、常州走出去的江苏唯一的开国中将王诤将军。国光也是他亲自规划布点的一个电子工业基地。在我国信息产业史上,国光创造了6项“中国第一”——

  中国第一台数字电报终端机,打破国际垄断,为我国运载火箭、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嘉奖,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中国第一台中西文汉字终端开创了计算机中文化的先河,为计算机应用在中国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第一台国产计算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第一台国产调制解调器“猫”,获国家质量金奖;

  中国第一套屏蔽设备,军方及保密单位大量使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国第一张国产铜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配套项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重大贡献。

  说起王诤将军与常州的渊源,王诤研究会秘书长陆汉伟如数家珍。“这里原本是一个小楼,以前是做金属网的加工车间,后来改造成了这个艺术馆。” 艺术馆一楼,展示的是王诤将军生平。二楼,则是国光历史陈列馆。从上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的老照片、老物件、老产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这里。在二楼东侧,一台台类似计算机模样的设备其实是国光自主研发的显示终端,还有最早期的调制解调器,凝聚着一代代国光人的努力与汗水。

  为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以及国光事业发展的需要,2011年,国光公司生产车间整体搬迁到位于钟楼开发区松涛路52号的国光信息工业园。“但我们的总部和研发大楼,还保留在这里。”如今是常州常计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吴长荣说,空出的厂房如何利用,也同时被提上了厂区议程。

  遵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国光1937里引进了一些科技创新及文化类的小微企业,同时吸引一批艺术馆、酒吧、餐厅入驻,将打造科技与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厂房腾空后,这里不乏一些投资者的青睐,但国光人始终坚持留住这一片“家园”。保护工业遗产,不搞大开发、大建设,是国光领导层坚守的底线。吴长荣说,在坚守保护的同时,国光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这里引进了一些科技创新及文化类的小微企业,同时吸引一批艺术馆、酒吧、餐厅入驻。而入驻门槛却并不低。吴长荣说,每一家企业的改造装修方案,都必须经过审核,哪怕只是在墙上开一扇窗,他们也会和专业人士讨论是否合理。此外,对于引进企业的经营范围,也要进行筛选。“虽然地处市中心,但我们还是想让这里成为一个闹中取静的悠闲去处,多一些人文气息。”

  2014年1月1日,“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蜕变后的国光1937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前半段使命,经过创新活化,开始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建于1978年的大型折弯冲压车间,变成了小香阁菜馆;建于1989年的总部办公楼,现在已经是快捷酒店;建于1981年的冲压车间和机修车间,变成了用作商业推广活动的米图空间……“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一工业遗产的作用及价值,打造创新、科技与文化传承的旅游休闲好去处。”今年年初,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被评为常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