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好记者讲好故事,细数他们心中的感动!

2019年04月18日 09:56:16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笔墨随着时代走

  镜头围着百姓转

  媒体人的一线采访经历

  鲜活温暖又打动人心

  今天,小编带您聆听

  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

  7位好记者讲好故事

  分享他们新闻岁月中的欢乐与泪水

  感受他们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的故事

  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是一堂锤炼和增强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践课

  《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

  新媒体中心副总监

  于维维

  2018年6月,我采访淮安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拆弹专家邓欢,他的桌子上摆着许多合影。邓欢告诉我,这些照片都是每次排爆前,他和他的排爆小组一起照的“全家福”。他说:“万一哪天运气不好回不来了,这就是我最后一张照片,也算是给同事留个纪念,给家人一个交代。”我问他:“你们每次都穿着八十公斤的防护服,难道不管用吗?”邓欢笑着说:“当然管用了,穿上防护服,至少能给我留个全尸。”他的话,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也让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我想,正是记者这份职业,才让我无比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崇高的力量。

  当记者五年多,算不得经验丰富,但也足够幸运,经历过许多难忘的新闻事件,也见证了许多人性的闪光点,一次次被感动、被鼓舞,一次次接受精神的洗礼,这些都将成为伴随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记者是一份平凡的职业,但我们记录的故事却大多不平凡。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必像邓欢那样,经历生死的抉择、危险的考验,但如何做一名好记者,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我和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孟凡一起去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淮钢三轧车间副主任杨庚豹。一到车间门口我就往里走,却听到后面有人在叫我,我回头仔细一看才发现,刚刚与我擦肩而过的人就是杨庚豹。他开玩笑说:“我今天穿着工作服,你就不认识啦?”

  我很惭愧,因为他说的是事实。我印象里的杨庚豹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漂亮的领带,那是他参加全国两会的模样,而眼前的杨庚豹,头戴一顶安全帽,身穿破旧的工作服,满脸的汗水,一手的油污。轧钢车间里温度很高,夏天的温度大约在50多度,即使是数九寒冬,也免不了一身汗,因为太苦太累,和他一起进厂的大多数人都离开了,而杨庚豹却一干就是35年。

  杨庚豹毫不避讳的说,他只有小学文化,能进工厂上班已经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因为当工人的门槛是很低的。当时我并未在意这句话,但后来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句话不就是记者这个职业的真实写照吗?当今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只要会写字,会拍照,会上网,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记录者、传播者,当记者的门槛也是很低的,但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门槛却是很高的。

  当一名好记者,要跑得勤。电视新闻中心的徐明老师有理由坐办公室,却一直坚守在一线;范泽源一年出差近20次,从无一句抱怨,他在出差中错过了孩子的百日宴,迎来了自己的三十岁生日。

  当一名好记者,要坐得住。广播新闻频率的许玲老师、高雄伟老师年年创优获奖,人人羡慕无比,可谁又知道?为了打磨一篇稿子,他们常常在周末跑来加班,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

  当一名好记者,更要不计得失。当初有无数个“杨庚豹”进入淮钢,他们干着同样的工作,拿着同样的工资,在杨庚豹刻苦钻研,一次次向技术难关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人许诺他任何好处,也没有人保证他一定能得到今天他所获得的一切待遇和荣誉,却多得是人笑他傻、笑他痴。就这样过了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杨庚豹一步一个脚印,一路一串汗水,最终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

  大浪淘沙,淘尽黄沙始得金。小说《英雄志》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他们打一出生便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也因此,他们从不抱怨,更不会悔恨,不论结果是甘是苦,他们都会一件一件,把该做的事情一一做完。”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我想,拆弹专家邓欢是,技能大师杨庚豹也是。而我们,努力做一名好记者,做自己该做的,坚守值得坚守的,追求值得追求的,今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一次未曾谋面的采访》

  电视社教中心记者

  李松霖

  9年的记者生涯中,有过太多难忘的经历,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对消防战士谢勇英雄事迹的采访。而他也是我从事记者行业以来,唯一一位未曾谋面的采访对象。

  2018年5月12号傍晚17时许,淮安市清江浦区恒大名都小区二期19号楼一单元管道井发生火灾,在救援被困群众过程中,湖南籍消防战士谢勇将自己的呼吸面罩交给被困群众,自己选择速降逃生时,不慎从楼顶坠落。

  得知消息后,我和同事迅速拿起设备赶往现场。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外,当谢勇的战友们得知他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后,一个个刚毅的汉子,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瞬间都哭成了泪人。与谢勇关系最好的陈吉不停地追问着战友们,““谢班长总教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他自己为啥不知道照顾好自己”

  其实陈吉心理十分明白,谢勇当时本可以自己带着呼吸面罩逃生,但是为了保证被困群众的不受浓烟威胁,才将面罩给了群众,而自己选择从楼顶速降逃生。生死关头,谢勇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被困的群众!最终,不慎坠落壮烈牺牲,年仅21岁。谢勇牺牲后,他的战友们忍着悲痛,完成了谢勇的遗愿,成功扑灭火情,解救被困人员36名,群众无一伤亡。

  谢勇出生于1997年12月出生,2014年9月入伍。在谢勇四年的消防生涯中,他先后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次受到部队嘉奖,他用年轻的生命画出了一道美丽的人生轨迹,用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消防战士的壮丽赞歌。5月14号的下午,谢勇的追悼会上,两千多名市民自发前来为英雄送行,这当中,很多人与谢勇并不相识。一位被家人搀扶着赶到现场的老人宋成林,看到谢勇的遗像,泪水就顺着脸颊不住地淌下来,他说:“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当听到谢勇救人而英勇牺牲的消息,他特意让家人带他来到现场,就为了送送这位群众的好儿子。”

  短短两个小时的悼念活动,我想记录的很多,20多位市民的采访素材,我难舍每一句真诚的同期。我很想通过的镜头,记录下那些与谢勇素不相识,却心怀感激的人们的泪水。回到台里,我连夜赶制了一条10分钟的长消息新闻。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淮安视听网的浏览量超过10万次,省级电视媒体滚动播出,江苏新时空更是用了3分钟的时长介绍谢勇烈士,央视13套也是播出了谢勇的事迹,人民日报的微博浏览量更是突破286万。我很欣慰,有这么多人看到谢勇的故事,我很骄傲我可以用镜头将谢勇的精神传递下去!

  谢勇的母亲告诉我说:“每次出完警后,谢勇都会将身上洗干净,换上整洁的衣服再和他们视频。虽然谢勇口口声声说自己有洁癖,其实她知道,谢勇是怕她看到自己救援后的狼狈模样,怕她担心。而她现在最想听的,就是谢勇能再喊一次妈妈。”

  谢勇牺牲后,公安部批准谢勇同志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中共江苏省公安厅委员会追认为谢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苏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刘旸签发命令,给谢勇同志追记一等功。淮安市人民政府追授谢勇灭火救援勇士荣誉称号,共青团淮安市委、淮安市青年联合会追授谢勇淮安市五四青年奖章。而他的事迹经各大媒体报道,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位一线消防战士舍生忘死,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救援的光辉精神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虽然这次的报道略显沉重,但是报道的目的不仅是要真实的还原谢勇的英雄事迹,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大无畏精神。不仅要透彻,透彻,再透彻,更要深入、深入、再深入!让人们不但要知道在谢勇身上发生着什么,还要让他们切身的感受到谢勇的力量。用客观的镜头、真实的问题,透过消防员牺牲这件悲痛的事实,让大家看见消防员工作的辛苦。我觉得,这次沉重的报道是有意义的。

  还原事实、追问意义,是每一位记者的神圣职责, 我们的每一篇新闻稿、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同期声,我们每一次追问事件背后的意义,是可以让观众看到人性的闪光点,促进社会的和谐。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虽然我与谢勇从未谋面,但我似乎看到一个又一个谢勇,在平凡的消防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犹如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夜空,守护平安,温暖心灵。

  《三个“意想不到”》

  电视新闻中心记者

  刘昊

  我叫刘昊,是一名《淮安新闻联播》栏目的记者,2014年,我开始了记者的职业生涯,不知不觉,已经有5个年头了。在这5年里,我从刚步入社会的小伙子,逐渐成长为一名在业务上值得信任的老兵,完成了从敬业到乐业的转变。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职业经历是参与的“263”专项行动,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我在“263”专项行动中的三个“意想不到”。

  第一个“意想不到”的是身份的转变。

  众所周知,《淮安新闻联播》是一档时政综合新闻,主要关注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集聚全市各领域重大事件,旨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017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指令,被抽调到市263办,成为一名专项活动的记者。得知这个消息,我是既兴奋又茫然,兴奋是因为我将成为全省专项行动的一员,倍感高大上;茫然是因为,我对263一无所知,什么水气声渣、VOC······一个个专业名词让我云里雾里。那一天,我多次地问自己:我能做好这项工作吗,能成为环保卫士吗?很快,我消除了疑虑,且充满斗志!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将要走上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我将抒写空白,去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在此,我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263”,它的全称是“两减六治三提升”。“两减”是指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减少落后的化工产能;“六治”是指六个方面的治理,包括太湖、生活垃圾、黑臭河道、挥发性有机物、畜禽养殖污染及环境隐患;“三提升”则是指生态保护水平、执法监管水平、经济调控水平的三个方面提升。“263”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的专项行动。作为参与专项行动的媒体人,我的主要工作是曝光污染点位,督促整改。

  第二个“意想不到”的是工作的艰辛。

  同事们都知道,263专项比较辛苦,但不到现场跑,无法切身感受真正的辛苦。工作中,我常常出没在粪污溢流的养殖场、废水废气乱排的工厂、扬尘四起的施工项目旁,······两年多来,我几乎走遍了淮安的每一个乡镇,不论寒冬酷暑,不论路程远近,哪里有污染我就在哪里。

  然而,这份工作的艰辛,远不止于此。因为,这份工作还时常伴随着人身攻击。按理说,朗朗乾坤,法治社会,新闻记者正常工作,还有相关执法人员同行,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可是,被曝光主体往往目无法纪、蛮横无理,这些让我“意想不到”。

  事例1

  有一回,在涟水县陈师镇,我们曝光违规生产的砂石加工作坊。按照扬尘管控的要求,场地内的物料必须覆盖,现场要有洒水、喷淋设施。但是,该作坊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几乎就是随便搞一块空地就开始加工石块。我正在拍摄时,突然,经营户满脸怒气地冲了过来,因为事发突然,现场“263”办的同志已来不及阻拦。因为担心经营户有过激举动,他们赶紧大喊了一声:“你不要动他,他是记者!”此时,经营户已经冲到我面前,指着镜头质问:“你为什么曝光我家,涟水那么多家,你怎么不一个一个去曝?”说实话,那个时候,面对叫嚣,我并不害怕,因为我是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给了我莫大的自信和勇气,摄像机就是我的武器。

  取证完成后,我们快速地离开现场。然而,在行驶的车中,我们发现,该经营户及其同伙正在尾随我们的暗访车,从上午11点一直跟踪到了下午两点。我们去下一个点暗访,他跟着;我们去吃饭,他就在同一个饭店吃饭,始终恶狠狠、直盯盯地看着我们。最后,经过涟水县相关部门人员交涉干预,我们才最终得以脱身。

  让我倍感自豪的是,市里分管专项工作的肖进方副市长看到了我采制的新闻,他专门批示,要一查到底!后来,那个经营户被拘留了,砂石作坊也被彻底关停了。

  事例2

  让我“意想不到”的还有一次在盱眙县鲍集镇暗访。群众举报,当地一家塑料加工作坊常常在夜间偷偷生产,气味呛鼻。塑料加工作坊属于散乱污企业,主要把废旧塑料加工成塑料颗粒,包含清洗、热熔等工序。其中,清洗水属于工业废水,热熔不仅异味大,也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环境。

  那天,作坊里是女主人和她的儿子在场。市、县两级“263”办工作人员跟经营户说明来意后,我就像往常一样,开始架机器准备拍摄了。然而,意外就在这个时候来临了。我刚对完焦,还没按拍摄键,男主人从门外冲了过来,骂骂咧咧,不由分说,把机器抓住就要往地上摔。一瞬间,我真是有点懵,赶紧按下了拍摄键,心里想不管发生什么,一定要留下凭证。与此同时,我拼命地护着机器,人在机器在,我绝不可能让他抢走摄像机,只要我站着,机器就不能倒!对方见抢机器不成,就开始对着我动手,抓我脖子。此时,反应过来的“263”办同志立刻跑过来解救我,这位蛮横的经营户又转而缠着“263”的同志,并拳打脚踢。此时,他的儿子更加令人恐怖,他居然从屋中拿出了铁锹。见此情形,我们一行赶紧挣脱,跑到了远处的大路上,并第时间报警求助。那天,我们到医院处理完伤口,跟着警察到派出所做了笔录,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出来。这是我人生第一进派出所,我从来没想过,居然是这样场景。

  从盱眙回来后,我在想:稿子怎么播,似乎打人的事比污染本身还要恶劣。我向部门领导和“263”的同志请示后,得到的回复是:不做修饰、如实播出。那一天,我很感动,我站在了记者生涯的颠峰。不是因为施暴者被拘留了,而是因为稿件如实播出了,好像冤屈被昭雪了一样,保全了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尊严。让我知道,我可以只管用镜头去记录,只管做环保斗士,只管去维护正义,正义最终也会来维护我。

  第三个“意想不到”是内心的喜悦以及信仰的坚定

  在暗访中,我们被人堵过车,拦住去路不让走;也被人骂过、打过,甚至还有人到台里来找我要说法。几乎每次暗访结束,我回到家都要把鞋子刷一刷,因为尘土、杂物实在太多了,每次从养殖场出来,一整天身上都有臭味······作为263专项行动的记者,工作环境是差了点,风险是高了点。可是,我自己也倍感意外的是,在这过程中,我收获了快乐与满足,我越发深爱我从事的这位事业。有时候路过曾经曝光过的点位,看到它们大变模样,不再是“污染大户”,我从心底觉得自豪:这一片绿水青山,有我的一份功劳!去年,淮安的“263”专项行动曝光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省都位居前列。这对我而言,又是一种肯定。

  身为一名记者,能够出现在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有机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受社会冷暖与时代变迁,我对此充满感恩。我只是一名平凡的记者,我为它付出了我的热爱与赤诚,这位神圣的职业也锤炼了我的铮铮铁骨,让我可以顶天立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勇敢地去记录时代,追求真相,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以上,是我分享的故事,谢谢大家!

  《命运之手》

  报业中心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常晓璐

  这是一双在我采访中遇到的手。眼前的这双手,手掌肿大,指头尖细,看上去柔软、无力。我的手和他的手一碰撞,我才发现这双手究竟经历过怎样的磨难,只有印刻在手上的、深浅不一的无数伤疤知道。

  他叫吴春宝,是一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这双手,曾经孔武有力,扛过枪、打过靶,白手起家、商海搏击。2001年,吴春宝3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场车祸,让他的世界天翻地覆——颈椎五六七节粉碎性骨折,高位截瘫,终身残疾。经过开颅手术,在体内植入十多根钛合金和人造骨头,才勉强保住性命。

  活下来的吴春宝却生不如死。喝水吃饭要喂,翻身穿衣要扶,连大小便,都要人在旁边伺候。他想自杀,可是那引以为傲的双手,抬都抬不起来,就连死都成了奢望。

  就在吴春宝以绝食的方式,无言对抗残酷命运的时候,他60高龄的父母噙着眼泪,强颜欢笑;他30出头的妻子,几夜之间青丝斑白,却始终不离不弃。他们捧着那双坚毅宽阔的大手,坚持不懈地按摩、揉搓。吴春宝渐渐明白:死很容易,活着才难。

  手掌僵直、弯曲得伸不开,吴春宝让家人把他的手枕在头下,整日压着,强行扳直。当拇指和掌心可以环成弧度,他尝试用双手去环抱塑料杯。杯子轻如鸿毛,但对这双没有知觉的手而言,重如泰山。往往刚碰到杯子,就掉到地上。吴春宝不甘心,铆足力气,想要再试,却整个人翻倒床下。他躺在冰冷的地板上,在心底发誓,要扼住命运之手。

  从每一个指关节开始,吴春宝无时无刻不在锻炼。他让家人,用绳子将玩具哑铃扣在手上,每天练习抬起。锻炼的过程,痛苦而漫长,成效却微乎其微。但吴春宝不愿放弃,十次、百次不行,就千次、万次。他的嘴唇因长期用力,被牙齿咬出紫砂块;手腕被绳子磨出成串血泡,但始终坚持。

  滴水穿石,功在不舍;磨铁成针,永不言弃。当吴春宝手、口并用,在纸上划出一道印记时,这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汉子喜极而泣。滚烫的泪珠滴在那双毫无知觉的手上,仿佛力量之源,让吴春宝精神抖擞。这双软弱无力的手,赢来了命运的曙光。

  在这种力量的指引下,吴春宝坐在轮椅上,二次创业。因为这场遭遇,他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特意贴出告示,吃苦耐劳的残疾人优先录取。

  吴春宝开的纸盒厂,按件计价,考虑到残疾人手脚不便,他规定,残障员工工作量不足500元的,发800元工资;超过500元的,发1200元工资,多出部分,由他自掏腰包贴补。发工资那天,许多残疾人拄着拐、坐着轮椅,聚在吴春宝床前,他们流着泪,拉着他的手说:“您比我们还难,这钱,大伙不能拿。”吴春宝却说:“命运之手掌握在自己手上,活只会越做越好,我们都要有信心。”

  在他的鼓励下,残障员工的效率越来越高,生活大有改善,他们掘取了轮椅上创业的“第一桶金”。吴春宝的产业越做越大,涉及工程、房产、装修、服装……他始终初心不改——优先招收吃苦耐劳的残疾人。截至目前,共为60多名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

  “掌心的温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是吴春宝的座右铭,凭着一颗感同身受的心,他先后建立“爱心轮椅人生QQ群”、“新起点脊髓损伤救助微信群”,通过网络平台和全国高位截瘫的病友交流并发现需要救助的人员和家庭。2017年,吴春宝又创办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帮助脊髓损伤残疾人心理康复、肢体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经过“希望之家”的培训,有37名残疾人成功创业。许多残障朋友加入吴春宝的爱心队伍,用双手改变命运、回馈社会。

  临别时,我再次握住这双手,宽阔的掌心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温暖。我们互加微信,他叮嘱我,采访时遇到有志气的困难人,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他。

  此后不久,我和同事王亦在采访过程中认识了一对孤儿姐妹,姐姐李晓凤智力残疾,妹妹李晓银从记事起,便担负着照顾姐姐的责任,上学都要带着她。

  到达李晓银家时,姐妹俩正准备吃晚饭。两个冰凉的菜包子,喝点热开水,就是晚餐。不足一米高的小桌,既是饭桌,也是书桌。同行的摄像记者问:“这种老式灯泡,拍摄都嫌暗,写作业不伤眼么?”李晓银指着门口一堆废纸盒,笑着答:“等我再聚一些卖了钱,就能买盏台灯。”

  困顿没有打磨李晓银的斗志,她成绩优异、吃苦耐劳,被评为“淮安市美德少年”。采访结束,我握着李晓银纤瘦的手,黝黑粗糙,掌心的老茧诉说着和超过她年纪的懂事坚强,那一瞬间,我似乎从李晓银身上感受到了和吴春宝一样的力量。

  我在朋友圈转发了这双有力的小手。吴春宝看到微信,他第一时间转了3000元钱,让我转交给姐妹俩,并请我替他和孩子握个手。我把那带有温度的信封递给李晓银,告诉她吴春宝的故事,将曾经感受到那份掌心的温暖,传递给她。李晓银的眼眶湿润了,她哽咽着说:“我要努力学习,用双手改变命运。”

  命是天定,运是机缘。吴春宝和李晓银都用一双手告诉世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屈不挠的抗争,苍天给予我人生的磨难,我要靠双手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与前程。即便这双手不在了,我还有心跳,还有眼睛,还有大脑,我依然会坚强地活下去,这就是我走出寒冬、迎来春天的命运。

  媒体即责任,见证亦记录。在6年的采访生涯中,我报道过许多像吴春宝一样,有温度,有厚度的人生故事。比如31年倾心照护失明残智弃婴的老共产党员张宝珠、无私帮助特困群体的下岗工人王贤忠、40年不离不弃照料瘫痪妻子的耄耋老人孙寿山……一双双有恩有爱的手,组成了淮安社会群体的群像,托举起“崛起江淮”的精神力量。

  作为民生记者,讲好淮安百姓故事,传播崛起腾飞形象,阐释淮水追梦理想,弘扬社会正能量,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在今后的采访过程中,我将一如既往,擦亮发现美的眼睛,寻找真的追求,体味善的初心,用掌心的温度和力度,为社会张正义,为人间鼓正气,为凡人描画像,为你我送温暖。

  我相信,对爱与善的传播与赞美,永远不会过时。

  《山河无恙英雄回家》

  广播新闻综合频率记者

  王振羽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英雄的话题,关于那些对生命的感动、对初心的坚持和对使命的担当。

  今年3月23号晚间十点三十分,央视《开讲啦》节目邀请到了川航机长刘传健,再一次讲述了川航3U8633航班史诗级备降,并首次与乘客面对面,向大家分享了他长达28年的飞行生涯经历,身体力行地告诉观众,“把平凡做到了极致就是非凡”。32000英尺的高空,驾驶舱挡风玻璃掉落,气温跌至零下40°,生死关头他手动凭经验目测完成安全备降,确保了飞机上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被堪称史诗级一般的操作。看到惊心动魄的内情,除了敬佩,更多的是感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的人,是我们对其英勇壮举的最大认可。他们可能是抗洪救灾时候的解放军战士、可能是火灾现场逆风而行的消防队员,可能是非典来临时的白衣天使……他们,一样的青春年华,一样的充满希望,只不过在危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舍弃自己。他们拥有最可爱、最无私、最宝贵的品质,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国家的荣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很荣幸因为职业的缘故有机会走近英雄、感受英雄。但也正因为了解,最害怕听到的也是这个词。每次听到某某被追忆“英雄烈士”时,心里都会生出无法拒绝的裂痛。消防是我工作中接触和听到牺牲最多一个群体,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群体。就在去年母亲节前一天,一位母亲失去了年仅21岁的儿子。2018年5月12日,21岁的湖南衡阳籍消防战士谢勇在现场救援被困群众的过程中,从火场高楼坠落、不幸牺牲。

  这不是第一例消防员高空坠亡案例,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例。生命被定格在21岁的谢勇一定也想多看一眼这个世界,可面对血与火的考验,他逆向而行,选择把平安留给他人!谢勇牺牲后,被公安部批准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被中共江苏省公安厅委员会追认为中共党员,并追记一等功;淮安市人民政府追授谢勇同志为“灭火救援勇士”荣誉称号,共青团淮安市委、淮安市青年联合会追授谢勇淮安市五四青年奖章。

  救火英雄,天地流正气;为民壮举,千年永流芳!谢勇用他年轻的生命划出了一道新时代消防战士壮丽的人生轨迹。正当社会各界对英雄离世悲痛万分、纷纷表示哀悼的时候,网民曾某却在微信群中公然发表极端性、侮辱性言论,在被别人劝阻时继续发表挑衅言语。5月15号,公安部门对曾某进行了刑事拘留,检察机关也及时介入。5月21号,经江苏省检察院批准,并征询烈士家属意愿后,淮安市检察院依法对曾某的不当行为提起侵犯英烈名誉权民事公益诉讼。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号实施以来,全国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我于当天完成独家录音报道并报送央广,第二天(5月22号)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全文播出,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谢勇用生命保护了我们的平安,我们要用法律保护他的名誉!崇尚英烈,捍卫英名,作为主流媒体,回应社会热点,我们责无旁贷。

  谢勇用实际行动感动了无数淮安市民,牵动了整座淮安城。由我采制的新闻报道从消防救援开始介入,持续关注这一热点事件,全市各界自发为谢勇烈士捐款,淮安百姓为英雄送别,英雄回归家乡,网络上出现污蔑烈士名誉言论被公安、司法机关追责等等,共计发出6篇稿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为救火英雄鼓与呼,传递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行所需要的正能量。其中,三篇消息被报送2018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并获连续报道二等奖,广播述评《英烈之名 不容污蔑》获评论类一等奖。

  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最动容的还是谢勇烈士战友顾子诚的一番话。我问他,“里面那么危险不进去灭不行么?既然里面的人都已经出来了,就等火小一点再进去?”顾子诚说,“不行,房间里还有明火,很可能殃及到周围其它的住户和楼栋,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把明火控制住。我们的任务是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完成任务。”我跟他讲,那太危险了。他回答我:“有危险,但有些险我们必须要冒的,快点灭了,百姓就能少损失一点。我们会尽量保护自己的。”

  烈火熊熊,毒烟正浓;舍身忘己,火海英雄。何为英雄本色?何为民族脊梁?“尽量”的他们,就是各种危重险情面前的“最美逆行者”,就是每一天都在为别人拼命的另类!

  网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因为我喜欢的东西都很贵,因为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远,因为我想有底气站在更优秀的你身边。”

  如果这句话,你问消防战士,他们的回答一定是,因为只有我这么努力,我守护的城市才能平安,人民才能幸福,因为我只有这么拼命,我才能在第一时间救出更多的人,挽救更多的财产。

  如果这句话,你问我,我的回答一定是,因为只有新闻发生的时候我在现场,把我的所看所闻所感通过电波传递出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和平年代,我们铭记英雄,我们歌颂英雄!我们同样需要英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倘若国家是航行在海上的船,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勇往直前,是记者的职责,也是权利;不忘初心,是记者的力量,更是信仰。心怀正气,洞悉时局,船头瞭望,寻觅远方。

  《坚守与责任》

  广播新闻综合频率记者

  戴璐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护路三十二载的耄耋老人陈友善。

  在淮安区季桥镇椿树村,提起陈友善,大家都对这位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敬佩不已。从1986年开始,陈友善担起了义务养护村道路的责任,32年来从不懈怠。

  在陈友善家旁边,有一条南北走向1.3公里长的乡间公路,这条路叫椿树斗,既是本村300口人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大道,也是椿树村通向席桥镇的唯一公路。2003年以前,这条路堆两用的道路由于是沙土堤,车辆运行,极易行成坑坑洼洼,遇到雨天,就极其泥泞难行。为方便行人和车辆平安道行,陈友善自1986年起,便义务当起“护路工”,每隔十天八日,总要花几个早上或傍晚把道路护理一次。碰上雨天,他总是冒雨去填路上的坑洼。30多年来,不管是子女家人的阻拦,还是自己的年龄原因,都没有让他停止过这项义务护路的工作。

  1976年,陈友善和其他社员一起,响应公社党委的号召,从老庄搬到2公里远的荡中安家,新成立一个叫新庄生产队的村庄。初到新家,一切得从头再来,最烦恼的就是交通不便。因为300多口人的新庄只有一条依托椿树村东堤外出,路途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家住路堤边的陈友善每每看到车子凹下去人推时,每每看到雨天路上行人难行时,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味。说什么也要把路修好,让人车安行。陈友善把想法告诉当时的生产队长陈恒山,并向他表示甘愿当好一名兼职护路工、陈友善不仅护路,还担负起组里饲养员的角色,可他两项工作都干得出色,年年受到公社表彰。直到1986年,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生产队变成了两个组,集体护路的事情再也没人提。但陈友善却不及报酬,仍然八天十日一次抽出几个晚上或者早上为道路保养。1999年春节前夕,他发现南支汉桥北首提水口处因水口出填土不实引起坍塌,如不及时修复将危及春节期间过往车辆安全,用土填,又是雪化时刻,不能垫实,不解决问题,他便让老伴和儿子支持,将准备用于自家灶台的地平的1.3立方碎砖,领着儿子一起推往坍塌处,将路基填实。

  2003年,椿树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建好了水泥路。友善老人的老伴心想:这下老头子可以少操护养路的心了,谁知道陈友善老人仍然没有忘记道路养护的事。他知道: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又是席桥与季桥两镇唯一的乡间公路,人流量,车流量必然会大起来,3米宽的路边,雨天会车时一定会出现路肩有车辙现象。路肩土仍然要不停垫升。因此,他仍然是十天半月上一次路,扛着铲,巡查护养路段。

  2013年,在席桥与季桥交界处的农三支上建起了可承载10吨重量的新桥,人们高兴,但陈友善老人发现新桥桥面高出两面水泥路面有10公分左右,车辆下桥会颠,桥头路面会陷,积雨天容易积水,又不太安全。桥西面必须经常垫土才能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此时的陈友善已经80岁的人了,步履蹒跚,过去是用手推小车也用起来力不从心了就用带篓子的小三轮车运,一趟也只能运上百十斤。不下雨,垫上土还管上十天半月,可一下雨,土变成了泥浆,行人更是难行。老人又改变了主意,带着有后斗的小三轮到拆迁地方是碎砖,已经背陀的他,有时为了填实三支桥两头的坑洼,要拾上七八车才行。老伴劝他不再烦心路的事情,他总是乐呵呵的说:人要多动动才精神呢。

  老人义务护路30年,不仅庄上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路大爹”,周围四里八村的人也都知道他,因为凡经常来往于席桥保村和季桥椿树村这条路的人总是会在不经意是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或是用铁锹挖土垫路肩路牙,或是在农三支桥头填土扛泥,三十年如一日,护理着这条村路。

  陈友善30年如一日义务维修村道路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不少村民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到了义务护路的队伍。如今,87岁的老人每天仍坚持护路,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都见证着老人的大爱情怀。这条通往村外的道路,在大伙的精心护养下,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事故。一路平安,在这个小村庄里,成为最动人的诗篇,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三十二年,陈友善老人默默付出的愚公精神感动了所有人。2017年,他被评为4月江苏好人。而关于他的报道也被省级媒体以及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广泛宣传。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别人身上的光亮,能让我们燃起心里的火苗。有这样的源头,我们才可以确认自己,燃烧自己,去抵御外界的严寒和冰霜。陈友善老人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就是需要深入生活中,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宣揚普通人的闪光点,彰显媒体的主流价值,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种类的正能量,利用新闻报道可以让受众对正能量产生深刻的影响,群体性正能量就是社会大众共同拥有的正向精神,该种精神在我国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传递正能量。

  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爱心善行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爱心善行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爱心善行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激发人们内心的感动,就是传递社会正能量。新闻工作者是新时代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更应记录社会的爱心善行,传递人性的内在感动,让正能量充满这个世界。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汽车音乐频率主持人

  李鑫

  我对主持人这个称呼情有独钟。因为,这个“人”字实实在在地彰显了这份职业的内涵,有血肉、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今天的故事就和广播有关,和FM104.2的广播人有关:

  故事一:流淌在血管里的电波

  2018年5月1号,所有人都在沉浸在五一假期的喜悦中,我们的直播节目也在欢乐的进行。中午12:10分,在悠扬的音乐声律中,导播间传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当班导播接通电话,并在迅速在登记簿上写下了一串手机号码,由于午餐时间段播出的是无主持节目,于是,导播立刻拨打了主持人家宁的电话,电话接通后一个个让人心惊胆战的词传到了家宁的耳朵里,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大出血、ICU、血库告急……家宁曾主持过很长时间的健康节目,她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果断放弃午休,第一时间赶往台里。

  在路上的时候,家宁拨通了求助人的电话,是一个男性的声音,他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求求你们,在广播里说一说,救救我老婆。家宁一边安抚了赵先生的情绪、了解对方的情况,一边向频率领导汇报情况,在获得批准后立刻启动特别节目。在热线连接中,这个男人无助的声音通过FM104.2的电波清晰有力地传了出来。原来,他的妻子赵青在4月30号因为妊娠高血压导致子痫、胎盘早剥,在妇幼保健院抢救,孩子早产一个多月,出生时没有心跳,已经被送去NICU抢救治疗。而产妇因为产后大出血,加上血凝症无法止血,不得不一直实施输血抢救。但产妇急需的B型阳性血,淮安血站非常紧缺,在进行了十多个小时的持续使用后几乎无血供给。医院已经紧急从临市调拨,但仍然无法维持临床使用,赵先生在危机之下求助了电台。

  家宁在结束了和赵先生的通话后,清晰冷静地重复全市紧急寻找B型阳性血的信息,让广播主持人,让应急广播发挥应有的功能。

  与此同时,FM104.2的每一位主持人都立刻行动起来,在自己的朋友圈,节目群等,一切有效的对外平台为产妇赵青发布求助信息。所有人,在假期中都自发地做着同一件事。

  信息发布的30分钟后,赵先生打来电话,他哽咽了着说:“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我已经接到了近20通同血型要求献血的电话了……” 是的,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已经有2位好心的听众赶往医院,一位女听众在家附近的血站献了血。赵先生的眼泪里,满含着希望与感恩。

  那个下午,通过广播的密集播报,许多B型阳性血的市民闻讯参与到了这一场生死营救当中,短短3个小时他们收到了50多通电话,迅速有效地解决了用血问题。也许是接受了更多的祝愿,也许是接受了更大的嘱托,5月2日清晨,医院传来喜讯,孩子和产妇双双脱离危险。这20小时的担忧与煎熬换来了清晨明媚温柔的阳光,充满乐无限的希望。

  故事说到这里,我相信细心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疑问,赵先生为什么会第一时间打通电台的电话?答案也是我们见面后才知晓的,原来他自己平时会听听广播,每位电台主持人都是他素未谋面的“老熟人”,用他的话说:“我就是个小老百姓,我认识谁啊,我天天听广播,你们就是我心里最有本事的人,我也经常在节目里听到你们帮助有别人,我想你们一定会帮我的!”几句质朴的话让我们感受了太多的欣喜和安慰,在那个最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便成了听众最信任的人。

  没错,还是那个“人”字,我们是怎样的人,是心声的聆听者,是价值的思考者,是困境的谋略者,是正义的宣讲者。这个时代赋予了电台主持人特有的职责,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10个要求,要讲政治、有担当、有操守、讲学习、会创新、接地气、懂群众、主旋律、会监督、抓融合,要不辱使命。

  故事二:温柔在心窝里的电波

  2018年最热的三伏天里我认识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乔静,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如果不是我们FM104.2的“主播变形记”,我可能也不会和他们产生这样深刻的交集。

  8月2号的凌晨3:00,我们和乔静已经出现在淮海东路的垃圾中转站了,当我们仅仅因为这一天的早起开始萎靡不振时,几位环卫大姐已经开始清扫工作了。她们对于这样的工作时间,浅浅淡淡地用三个字形容“习惯了”!

  在一些混合路面的清扫过程中,会看到不少吃剩的食物被随手丢在路边,加上天气炎热,许多食物散发出了变质腐坏的味道,当天的工作持续了3个小时,在清早的阳光照射在我们身上、行人车辆渐渐多起来的时候,他们在清扫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垃圾,还要及时避让来往的车辆,我们暗暗心惊,但他们却依旧是浅浅淡淡地说了三个字:“习惯了。”

  在结束体验后,我们将乔静大姐说的一段话播给了这个城市:“一个家庭,离不开常擦常扫,否则黯淡无光毫无生机;一座城市,更加离不开打扫和清理,否则处处灰尘垃圾,让人没有归属之感。也许在你抱怨路面环境太差的时候,却没想到有这么一群人比平时起的更早,做的更多,就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干净整洁!”全部主持人用声音、用话筒将关爱环卫工人、爱护城市卫生传递给淮安听众,号召大家不要有意或无意的在公共场合制造垃圾,美好环境靠每一个人去保持、去珍惜,大家也给予我们热情的回应。节目播出后,乔静大姐给我们打来电话说:“没想到你们真把我们这些环卫工人的事儿放心上,感谢你们!”其实,他们才是最应该收获感谢的人。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最高的奖章。我们的职业赋予了我们特殊的职责,是的我们必须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更要有理想信念的坚守,还要有对事业的忠诚,否则便失去了价值和底蕴。

  我是一名电台主持人,我要与这个时代共同发现、传递更多的好故事,做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时代前行的推动者,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