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安高新区青萍办事处东庙村28组,有这样一户特殊的家庭:72岁的丈夫王国章和71岁的妻子张银兰,34年如一日用心中无私的慈爱,含辛茹苦照顾着收养的残疾养女王林,谱写了一曲不离不弃、不求回报的人间大爱。王国章、张银兰夫妇被推荐为“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候选人,并被评为江苏好人、海安好人。
王国章夫妻俩(左侧俩人)获得多项荣誉
1985年6月16日的一个中午,王国章和张银兰走亲戚经过青萍港大桥时,突然听到旁边传来孩子的低弱的哭声。王国章停下脚步循声找去,发现一纸盒子里面有个婴儿。孩子穿着薄薄的衣服,裹着一条橘黄色薄褥子,还有一包奶粉、一个奶瓶,旁边压着一张纸条:“请好心人收养。”
婴儿哭声揪心,小手突然张开,似乎是在寻求安抚。善良的张银兰看着婴儿挺可怜的,抱起来哄着,孩子立马不哭了,一双眼睛紧盯着她看。这四眼相望,张银兰的心一阵涟漪。当时,张银兰已经是一个13岁男孩的妈妈了,她知道被孩子需要的感觉。夫妻俩觉得这是一种缘分,于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收养这个孩子。从此这名弃婴有了新家,他们夫妻俩和儿子多了一份牵挂。他们给孩子取名丫头,在他们的眼里,丫头如宝贝般珍贵。
襁褓之中的丫头渐渐成长,在她一周岁左右的时候,仍然不会翻身、不会爬、不会坐。夫妻俩便带着孩子去了县城医院做全面检查,医院的一纸先天性重症脑瘫的诊断书如同晴天霹雳!医生说,先天性重症脑瘫会导致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行走,甚至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王国章正为丫头晒被褥
王国章夫妻俩当时就懵了,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张银兰哭了,她不是哭自己命苦,也不是哭自己后悔,而是哭这可怜的孩子以后可咋办。身边有不少人劝他们夫妻俩,给这孩子看病是个无底洞,而且不一定能看好,趁早送走,这样生活中的困难就会少一些。夫妻俩断然拒绝,“这种事情我们做不出来。要是抛弃了她,她就会没命了!”
王国章、张银兰夫妻俩和儿子对丫头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一言难尽。夫妻俩只觉得“既然你进了我家门,我就得好好养你”。多年下来,南通、苏州、上海……凡是能治疗“脑瘫”的大小医院,他们都会带着丫头去,甚至民间土方法也用了,有时病急乱投医,也上过当受过骗。2003年经过多方打听,夫妻俩带着丫头辗转上海一家医院求医,经过三次手术,先后花费20多万元,积蓄用光了,还借了亲戚朋友6万多元,这给原本贫困不堪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虽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但夫妻俩无怨无悔!
张银兰翻晒早上清洗好的衣物
丫头丧失语言能力,身体机能也失调,只会简单的抬手、点头。因此,吃饭、穿衣、大小便全都得夫妻两人亲自料理。夫妻俩的卧室里摆放两张床,丫头从小是跟张银兰睡一张床上,老王睡在旁边的窄窄的小床上。为了防止丫头长期不动身上长褥疮,每天晚上,张银兰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帮丫头翻身。孩子要是大小便,老王就帮着从床上把丫头背下床。他们儿子说:“几十年来爸妈几乎没有睡过整夜觉。有时候稍有来不及,丫头大小便就会弄在床上,随时随地都需要换洗。他们说自己累点没关系,丫头虽然脑瘫但也得好好地活着。”邻居钟井来说,太不容易了!茅缸(厕所)做在铺上,王国章、张银兰夫妻俩天天照顾丫头的日子,苦和累让常人难以想象。
王国章夫妻俩为丫头订制了坐便器
越长越大的丫头,离不开大人的照顾。王国章不能出远门务工,家里的几亩田就成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每天早上要洗晒换下来衣物,夫妻俩做好一天的饭菜,然后一人到田里做农活,一人留在家里照看丫头。农忙时候,俩人把丫头放在推车里,带到田边,一边种田一边照料。丫头不会自己吃饭,每次给她喂饭前,张银兰都先把饭细细地捣碎了,一勺一勺的喂给她吃。每天只要太阳一出来,张银兰就抱着着丫头到院子里晒晒太阳,活动活动身子。“这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要是难过的时候会发出哼哼的声音,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她也是跟我们一样有情绪呢”,说这些话的时候,夫妻俩挂着皱纹的脸上写满温柔。
王国章正在整理床铺
夫妻俩用爱托起了一个残疾生命,绽放出人性的光华。邻居王宗林说,丫头来到王国章是幸运的,对王国章一家来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灾难,把家庭弄的支离破碎的。王国章当过5年兵,儿子也在部队参军服役3年,并加入了党组织。儿子退伍回来后,结婚生养了女儿。因为老俩口照料残疾养女,儿媳和这个家庭渐渐有了矛盾。“现在两位老人还能够照顾残疾养女,将来老俩口如果不在啦,这天天照顾的担子谁来承担?”小俩口离了婚,并和老俩口分了家。为了抚养这个残疾弃婴,夫妻俩曾遭遇了亲友的责难、村邻的不解,但是始终不离不弃。
张银兰给丫头喂饭
偶遇路边弃婴,他们心慈收养;养女脑瘫重残,他们奔走治疗;面对生活困难,家庭的变故,他们顶着压力,风雨相伴,不离不弃……在这场没有终点、没有任何回报的马拉松长跑中,王国章、张银兰夫妇青丝变成白发,脚步不再轻盈,仍然全身心的呵护丫头,委以生命的一饭一蔬,用责任和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