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民警陆波:灵魂迷失者的“摆渡人”

2019年04月08日 10:07:05 |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常州市公安监管系统,见到陆波的人大多会多看两眼,“以前因为他是一级英模陆立才的儿子,现在因为他是续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陆立才工作室’的继承人。”看守所民警沈联圆见证了陆波是如何从一名监管新手成长为今天的业务标杆的,他说,假如监管支队是一个“锤子”,那么陆波就是锤头,而其他人是锤柄。

  从事监管工作短短几年间,陆波自创“1+1+N”追逃模式,接手继承父亲的“陆立才工作室”,成为违法犯罪者的“克星”和灵魂迷失者的“摆渡人”,成功抓获在逃人员35名,对2200余名拘留人员开展教育管理,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150余人次,帮助36名司法拘留人员提前解除拘留,直接提供线索抓捕6起命案逃犯,被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二等功,被市公安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十佳好儿女”“常州公安青春警星”“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其家庭被市公安局评为首届“公安最美家庭”。

陆波(左一)带领协助破案攻坚小组对线索开展深入研判。

  自创“1+1+N”追逃模式,他是违法犯罪者的“克星”

  2013年初,沈联圆轮岗到市看守所一监区工作,报到第一天,在与新同事陆波简单的相互介绍后,难免多看了陆波一眼:“他是英模陆立才的儿子,眉毛很浓,眼睛没我大,有神;个子没我高,背直;步子没我快,有力。”

  2017年4月,陆波打电话给沈联圆,请他帮忙看一些照片。到了陆波办公室,沈联圆才发现看的不是“一些照片”,而是海量照片。他们围绕逃犯妻子户籍从河北某县迁到新疆某县这一疑点,把所有与其妻子有关联的人员及同乡在新疆某县有活动迹象的人员全部梳理了一遍,然后经过层层筛选,对每个可疑人员反复讨论甚至争论。

  面对海量的信息,沈联圆有一种大海捞针的迷茫感,在比对过程中甚至几度中断,他说:“太难了!可是陆波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说不出的直觉,时常加班看到半夜,硬是从头坚持到尾,居然真给他找出来了。”

  历经四个月,陆波将怀疑对象缩减成10余名,最终通过一份快递信息成功将已经漂白身份的抢劫杀人逃犯郭某锁定,破获河北省沧州市一起18年前抢劫杀人案积案。

  “正是因为工作扎实,他仅凭在逃人员同户一女子户籍的变化,和一张逃犯初中时的照片,敏锐地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并深挖下去,最终锁定18年前发生在河北的抢劫杀人逃犯,已经漂白身份藏在新疆吐鲁番市的郭某。”市拘留所所长郭丽芳说。

  陆波没事就喜欢精研技法,深挖追逃。通过传承实践父亲、已故一级英模陆立才的深挖犯罪“六字诀”,他探索创新了“1+1+N”追逃模式,即1名民警围绕1名在押人员扩展N个关系人,从N个关系人中梳理出在逃人员行踪轨迹。5年来,陆波共比对了3万余人次的身份关联信息,深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500余条,协助破获刑事案件35起,线索数和破案数均占全所的70%以上。凭借这些珍贵的有效线索,陆波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抓获网上逃犯35名,其中命案逃犯6名。

  接手“陆立才工作室”,他是灵魂迷失者的“摆渡人”

  “你已经长大成人,一定要代替爸爸照顾好奶奶,我就不再进这个家门了……”

  这是因盗窃罪被判刑14年6个月的在押人员徐某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就是信中的这一句话,引起了陆波的注意。通过监控回放和其他同监室在押人员的谈话中了解到,徐某最近几日一直在整理自己的衣物,前日又将自己所有的食品分发给同监室的在押人员,与关系较好的犯人介绍自己儿子。陆波由此判断徐某已有自杀倾向,他迅速找徐某进行谈话,后徐某交代自己对生活已失去信心加之刑期遥遥无期,准备于次日凌晨用事先准备好的硬塑料片采用割腕捂被子的方法自杀。

  这件事给陆波的触动很大,小小的一封信,承载着在押人员对亲情的渴望,对自己违法犯罪的忏悔,也承载着家人对其的关心和期望。陆波认为,好的方面往往只存在于表面,作为战斗在一线的监管民警,更应该注重这些信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狱情。在工作中应细致地对信件内容进行检查,筛查各类危机信息,及时在信件中发现在押人员异常思想。

  “管理、教育、感化拘留人员就是要学会尊重拘留人员,学会与他们相处,100名拘留人员就有100种工作方法,关键是沉下心去沟通。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减少犯罪、预防犯罪,拘留人员回归社会后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所以,每次在拘留所里看到“老面孔”,陆波的内心都会充满自责。

  自从接手父亲的“陆立才工作室”,成为新的“掌门人”,陆波每天的工作变得很有规律:每天雷打不动3小时的教育谈话;两小时深入拘室与拘留人员同处;一小时网上信息研判、一小时开展矛盾化解、半小时整理在押人员档案材料……

  “要用心沟通、用爱弥合、用法威慑。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社会就多一份和谐。”这是父亲陆立才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陆波也是这样去做的。

  张某,26岁,因讨债打伤人被拘留。在一次管教民警检查其个人物品时,不慎撕坏其女朋友寄来的信后,他变得处处抵触。陆波得知情况后,联系上了张某的女朋友,和她一起做开导工作。

  没多久,女朋友的第二封信来了,这一次,陆波特意拿到张某面前,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说:“有一个这么喜欢你、关心你的女朋友,真让人羡慕,你要好好地珍惜啊。出去好好混个人样!” 张某被这个举动深深地打动了,一种被期待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觉得得到了管教民警的尊重,便敞开了心扉。在随后的谈话中向陆波透露了一名嫌疑犯的有效信息,破获了一起五年前的涉枪案件。

  在陆波看来,拘室就像一个教室,也像一个诊室,拘留人员就像一个个学生和病人,在“知错、认错、改错”与“学法、懂法、守法”两岸摇摆,而陆波就是这其间辛勤的摆渡人。5年来,他对2200余名拘留人员开展了教育管理,开展社会矛盾化解150余人次,有36名司法拘留人员在拘留所内成功化解了矛盾,被提前解除拘留。

  出生警察世家,他继承家风24小时追逃不打烊

  陆波的爷爷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当了大半辈子监狱管教民警,他的初心照亮了祖孙三代的道路;

  父亲陆立才创下了监所工作18年无差错的纪录,被公安部、人社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而陆波,在监狱的家属医院出生和长大,对穿蓝色囚服的人和绿色警服的人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工作后,他秉承“警务就是家务,工作就是生活”的警察家风,坚持把公安事业放在第一位,24小时追逃在线不打烊,倾心工作,无私奉献。

  2013年,父亲陆立才因肝癌去世后,留给陆波的是一本本泛黄的工作笔记,陆波把它作为自己工作的养分和动力。接手父亲的“陆立才工作室”后,陆波一遍遍翻看父亲的工作笔记,里面有和在押人员谈话沟通的各种细节和技巧。

  工作中,陆波发现个别法院在送拘司法拘留人员时,不会重视甄别他们隐藏的身份。他把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在这类人群中,陆波一共比对出了7名涉案在逃人员。如今工作室每天都会排摸出新的破案线索,工作至今陆波共协破各类案件34起。

  2017年2月9日,陆波在例行梳理被拘留人信息时,发现涉嫌盗窃的被拘留人尹某生活经历复杂。尹某是安徽宿州人,曾长期在河南打工,2017年1月27日被行政拘留。陆波让尹某辨认河南警方五日内新上网的命案逃犯照片。很快,尹某辨认出河南郏县上网的命案逃犯王某某。

  尹某说:“2012年到2015年我在河南郏县蹬三轮车拉客,王某某跟我同行,经常在一起抽烟、聊天。”尹某还记得王某某暂住在郏县城关镇二环路西段一独幢楼房里。根据这一线索,河南省郏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在该楼布控清查,于2月10日在楼顶发现王某某的尸体,根据现场物证等证实,王某某系畏罪自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