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无锡一位普通的农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与土地打交道,但却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宣传文明殡葬,组织家谱编撰,参与志愿服务,还成了村里第一位签署遗体捐献的人。这位70多岁的老人,是如何“看淡生死”,成为新时代殡葬新风的传扬者的?听他说,你就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都有感动他人的力量,哪怕你再普通不过。
戴文虎(左1)在参与一场志愿活动,为集体祝寿活动当义工。(街道供图)
村里的丧礼“主事人” 看淡了生死
20多岁开始,戴文虎就一直参与村内各家的丧事操持,对农村举办丧礼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烂熟于心。
从小戴到老戴,如今,他已经是当地村里人人都知道,户户都倚重的丧礼“主事人”。但逢哪家出了丧事,必然要找他来“主持大局”。“各种环节,程序,花费,费时费力费钱费心,我自己都感觉很麻烦。”
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村里签订遗体捐献的“第一人”,他坦言,除了因为参与丧失多,渐渐看淡了生死,还有一个偶然因素。70年代的时候,有一年他因事到新疆去,恰好遇到了一群来自江苏的“老乡”,而他们的任务也很特别,“他们是来自南京一所医学专业学校,来的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到新疆是找遗体,运回去做人体解剖的。”
他还听说,人体解剖是医学院教学的“课程”,遗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但这样的“教学工具”太稀缺了,同时因为遗体解剖实验中,遗体只能使用一次,因此更显紧缺了。“当时人们的观念也不像现在这么看得开,土葬之类的被看做天经地义,更不必说遗体捐献了,所以他们学校的搜索范围很大,到全国各地去寻找。”
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他才明白,原来人死后,遗体捐献出来,还可以造福于医疗事业,帮助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生,服务于人民的健康事业。从此,关于“遗体”捐献的念头在他的内心悄然扎根。
充满爱心的农民,变身绿色殡葬的“宣传者”
这10年多以来,无锡的殡葬事业改革,随着国家和社会整体大环境的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树葬、海葬等众多生态葬法在内的殡葬方式,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关注,大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60岁那年,老戴家所在的村子经历了拆迁,干了一辈子农活,偶尔也打打零工的他,从此成了一位“失地农民”。不在忙于土地的他,将精力放在了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事业中。
这些年来,他是以德服人的江苏戴氏宗亲会秘书长,不计得失奔走各地,收集资料,充编戴氏宗谱,筹办戴氏宗亲大会;他是玉祁凤阜义工、阳光志愿者团队中最年长的人志愿者,积极参加“夏日送清凉”、“助老助残便民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数十次……但有一样“老本行”,他依然未丢,那就是村里丧事的“主事人”。
他坦言,参与和主持这样的事情多了,有时候真觉得没必要办得那么隆重,因为对有些家庭来说,实质上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热心的老人成了村里殡葬改革的义务宣传员,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传扬绿色殡葬的好处和意义。“这种事,要想开,比如之前从土葬到火葬,开始大家也不接受,现在已经很平常了,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与此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做一个绿色殡葬理念的践行者。
用十年说服家人同意遗体捐献,他还有一批追随者
10年前,一次偶尔的机会,他听说无锡红十字会可以捐献遗体,于是上门亲自了解,想着自己身故后能为无锡的医学事业做点贡献,那也是好事。
不过,根据规定,捐献遗体,需要获得捐献志愿者家人尤其是直系亲属的同意。当老戴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儿子时,对方开始坚决不同意,在老戴软磨硬泡后总算开口,并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母亲同意,他做儿子的没意见。而当老戴兴冲冲地将想法告知老伴时,遭到了一口“回绝”。
不过,老戴也是个“倔强”的人。此后的10年时间里,老戴一直做工作,各种说服,最终老伴被说动了。2年前,他终于正式签好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成为当地最早,无锡也比较早的一位遗体捐献者。而在他的带领下,包括曙光村在内,已经有多位居民签订了一样的协议,也成为了遗体捐献者。其中,有一位在去年去世后,家人遵照其生前意愿,顺利完成了遗体捐献,“我有微信群,朋友圈,有志愿者的,有义工的,有编族谱的,100多个,他们有问题也都会问我。”
当地街道民政科的相关负责人称,在不熟悉他的人眼里,戴文虎就是一位农村老人。但走进他,了解他,就会被他身上散发的满满正能量所感动。这些年,他用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了多名乡邻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