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妈妈带着幼儿在书店或大型超市购买看图认拼音的挂图或卡片时,是否有人想过:哪位前辈是首创看图认读拼音识汉字教学法的第一人呢?这要从近106年前民国时期说起,那时还没有汉语拼音字母,使用的是注音字母(1930年曾改称注音符号)。
《 国音学讲义》
1913年2月,全国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釆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后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这套字母釆用汉字笔划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釆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注音字母通过以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
易作霖30岁时照片
易作霖,号剑楼,1897年生于南通一书香门第。从小天资聪颖,熟读经书,精于国学。1917年毕业于第十一届通州师范学校,就职通州师范附属小学。1920年6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其第一本语言专著《 国音学讲义》。到同年8月仅二个月时间,该书竟然重版五次。为此1921年7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音学讲义》为全国国音教学参考书。
《国音读本》
民国九年(1920)六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本看图认注音字母识汉字课本——《国音读本》完稿。同年8月由中华书局刊印并发行,全国44家分行同时分发,其中包括海外新加坡。仅过5个月民国十年(1921)一月该课本再次重版发行。1920年12月,易作霖受聘中华书局国语教学课本编辑,辞去通州师范附属小学教师。1921年,民国时期教育部门为普及和提高国民教育水平,聘请学者鲁迅、叶圣陶、沈雁冰、竺可桢、黎锦晖、陆衣言、易作霖、田汉、徐志摩等文化精英共同撰写为学校教学的学习课本。1921年3月与黎锦晖、陆衣言、沈向梅等人同时受聘于上海国语专修学校任教授。
《国音读本》的序言
易作霖在《国音读本》的序言中如此写道:自从教育部通令釆用语体文(白话文)以后,小学校教授注音字母,已经成了一定的趋势。但鉴于注音字母字形相似,或读音相近难以分辨与区别,记住39个字母的读音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按照部类的次序来学更加难以记忆。为此,易作霖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国音读本》内页
“依着发音的难易,去定学习的次序”。即在每一类字母里先挑容易发的音先学,难发的音后学。他说:“每一类里有难发的音,有容易发的音。就按着唇音说罢:小儿初生的时候,学人叫父,都是叫的爸爸;可是摩擦音比爆发音难发,假若不分难易,挨次教过去,合宜不合宜呢?”他又说:“分部(指字母的部类)的研究,只合於学者的讨论;至于学习国语,只要凭模仿的工夫,把音发正了就是了。我们学西文字母的时候,何尝因为不分类就不淸楚呢?”他认为“不分什么牙,舌,齿,唇(部)。只要示范精准,模仿正确,决不致有什么困难”。
《国音读本》内页
“遇着容易相混的字母都叫他两两比照,至于联络呢?所有文句当中,都要採入一两个和他是双声或是叠韵的字,大概教声母是注意双声,教韵母是注意叠韵。”毛笔的笔(ㄅ一 bi)与地上的地(ㄉ一 di)。如字音相近的字:公鷄的 “鷄(ㄐji)”与溪水的“溪(ㄑXl)”。同时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字母间的“联络”,即在例句中,都须釆用一两个与该声母或者该韵母相同的词汇进行比较。如乒乓(注音ㄆㄧㄥ ㄆㄤ ping pang)在该词语中为声母为双声。又如词语骆驼(注音ㄌㄨㄜ ㄊㄨㄜ luo tuo )该词语中韵母为叠韵。
《国音学讲义》内页
如若将每个拼音字母单独孤立地予以教学,学习者往往会觉得枯燥没有兴趣,不易记住。所以都给他一个意义(实物图)。例如以“凵”代鱼,并不是说鱼字就是这么写,不过说是这个音可以代表鱼罢了。稍识文字的小孩子,决不至于误会。
2010年商务印书馆(台湾)重版《国音学讲义》
易作霖先生在“前言”最后写道:“这都是作霖编这本书区区的意思。大凡学术在一个没有确立的时候期,都有种种的臆说,全凭实验去定他的真妄。作霖这个方法固然不敢自信为真,也不敢自信为妄。深望海内的教育家,对于这本书,试验他一下,给作霖一个适切的批评。易作霖九(1920年),六(月),二十七日。”
2010年商务印书馆(大陆)重版《国语文法四讲》
今年是2019年,距离1920年易作霖先生首创看图认注音字母识汉字教学法整整99年,至明年2020年便100年了。看图认注音字母识汉字的教学法,使得原来仅只作为国家语言专家学者为统一国语读音的注音字母,一下成为亿万学子学习汉字的工具。并彻底解决了认读注音字母难认、难记、用处少的困境,一改“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极大推动了囯民教育,福泽世人。即便是1958年国家推行了拼音字母以替代注音字母后,但其看图认拼音识汉字的教学方法却一直继承沿袭至今,并将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
易微微:出生于1948年7月17日,1955年一1961年就学于南通实验小学。1961年一1967年南通市三中初、高中毕业(文革延至1968年)。1968年下乡至如皋袁桥公社十七大队六小队。1970年至1972年江都建乐小学教师。1972年至1976年执教东台五七小学、五七中学。1976年一1979年东台教师进修学校在编脱产进修高等数学。1979年以知青身份携女困退回南通。分配南通染化厂中试室工作。于2003年南通宝灵集团有限公司(原南通染化厂)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