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追思怀远祭清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今天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举行,作为“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学生们听英雄事迹,学英烈精神,传爱国之志。教育部门表示,把传统节日引入校园,打造更多有关节日的课程。
清明的由来?清明又有哪些习俗?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的语文老师抛出的一连串问题,让学生们发现,原来清明有这么多讲究呢!尝一尝美味的青团,摘抄一首有关清明的古诗,跟着古诗忆清明。
南京建邺实验小学校长杨树亚说,在系列古诗诵读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了解清明是一个哀愁的节日,也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内涵。“还可以踏青,感受春光,还可以做蹴鞠,扫墓。我觉得这也是清明节日当中,我们希望孩子们读诗的缘由。”
踏青、放风筝、插柳都是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先辈们的精神、事迹就在清明祭扫中代代流传,是我们决不能忘却的。活动现场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他是烈士郭纲琳的侄子郭常根。回忆姑妈生前,郭老说,姑妈1910年生于江苏省句容,1929年考入上海公学,加入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会,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投身抗日事业。1934年1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1937年7月牺牲。“我姑妈在监狱里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让家人探监的时候带去英文、日文著作。我主要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这个年龄要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正是无数这样的革命英烈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才会有现在的繁荣变化。
南京市教育局宣德处处长完进说,南京是“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四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学校开展有仪式感和体验感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礼仪习俗,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文化感和仪式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向南京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倡议:
一、文明祭扫,移风易俗。不抛撒纸钱,不烧纸烧香、燃放烟花爆竹。开展集体共祭、植树祭奠、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利用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等现代文明祭扫方式进行祭奠。
二、诵读古诗,学习文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清明节的诗篇。在诵读古诗中,跟着古诗过清明,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传承家风,弘扬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一讲你的家族故事,传承先辈的优良家风,说一说国家的故事,弘扬祖先的民族精神。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四、追忆先烈,牢记使命。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为革命先烈扫墓献花,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牢记历史责任和使命,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我们行动起来,文明祭扫,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民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牢记时代使命,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赵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