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夕阳红:苏州相城七旬老人10年奉献捐遗事业

2019年04月03日 09:48:48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清明将至,在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御窑社区的红十字“博爱家园”里,70岁老人徐建中格外忙碌:他不停接听从全区各地打来的电话,有咨询遗体捐献事宜的,有预约办理捐遗登记手续的,有询问清明祭扫安排的……

  徐建中是相城区一名捐遗志愿者,自2009年以来,他一直义务为居民提供遗体捐献(器官、眼角膜)的相关登记、咨询服务。徐建中告诉记者,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哪怕是除夕夜,只要一个电话,他便奔赴捐遗现场。

  徐建中是相城区望亭镇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谈及捐遗的初衷,他的想法很简单:“眼角膜可以让人重现光明,捐献的器官能让人重获新生,这比人死后火化成灰有意义多了。”在他看来,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能为国家医学研究做贡献,这是一件造福人类的好事。

  2008年8月,徐建中加入遗体捐献者队伍。他“细致、靠谱”的性格,被苏州市红十字会捐遗志愿者委员会相中。“当时相城片区的负责人因为年纪大,精力有限,希望我能接班,把捐遗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做下去。”徐建中说。

  2009年,退休后的徐建中正式接过捐遗志愿者委员会相城片区负责人的“接力棒”。也许是过去从事裁缝工作的缘故,徐建中做起事来有条不紊,细致耐心。“给人量体裁衣,要有耐心,不能有丝毫差池和懈怠,做人做事也一样。”徐建中说。

  徐建中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先前报名捐遗以及捐遗成功的志愿者信息进行梳理。期间,他奔走在相城各个街道、社区,实地走访、核对、记载,最终确保了捐遗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放弃休息时间,利用晚上甚至节假日上门走访,对徐建中而言是“家常便饭”。“捐遗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得家人同意,子女签字才作数的。”徐建中总结十年来志愿工作的经验,当家里成员比较齐全时,签约成功率会高很多。

  如今,徐建中已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推进,他用来记载捐遗志愿者信息的记录本也从当初的小本子换成了大本子,从一本变成了两本、三本……每一本上,都密密麻麻、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捐遗志愿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捐献项目、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为相城区捐遗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干这份工作时间不固定,说得不好听点,你算不准哪天对方就走了。”徐建中回忆说,2015年除夕夜,他突然接到苏州市福利院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位老人去世,而他们不了解捐献程序,希望徐建中能在现场指导。

  挂断电话,徐建中丢下碗筷急忙赶往福利院,同时联系好殡仪馆的车辆。到了那里,他不但协助工作人员为去世的老人穿衣理容,还和灵车司机一起把遗体抬上车。等他忙完回到家,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

  “大过年碰到这种事,一般人都很忌讳,但是志愿者的身份告诉我,这个时候,我应该上,也必须上。”徐建中说。

  2018年,相城区红十字会在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建设了“博爱家园”,委派徐建中为首的志愿者现场坐镇,接受遗体捐献报名和咨询。通过徐建中与志愿者们的努力,相城区志愿捐献者人数逐年递增。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01人报名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其中成功捐献36人。

  “我希望能够帮到别人,更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加入捐遗公益事业中来。”徐建中说,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初“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初心,也坚信这份让生命之花永续绽放的事业会让越来越多人尊重、加入,并一直传递下去。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