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死也无余恨,惟我们不能偕老!”扬州版“与妻书”让人泪流

2019年04月02日 14:25:09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天动地,扬州烈士黄竞西的“与妻书”同样令人不忍卒读,为之动容。

  1927年6月29日深夜,黄竞西在狱中席地命笔,给母亲、爱妻、亲友及同志们写下6份遗书,他给妻子写道:“惟我们不能偕老!夫妻能偕老的有几呢?”同年7月4日,黄竞西在上海枫林桥畔惨遭杀害。

  昨天,记者在扬州革命烈士陵园读到这些催人泪下的遗书。

  纸短情长

  扬州版“与妻书”令人动容

  黄竞西烈士牺牲后没有留下遗骸,我们今天也无法见到他的墓地。当年烈士入狱后,抱着必死的决心,分别给母亲、爱妻、亲友及同志们留下六封遗书,特别是留给爱妻的遗书,纸短情长,催人泪下。黄竞西烈士在“与妻书”中写道:

  “我终觉得死于今比死于昔使人们可觉悟中国是需要继续革命的。我之死也无余恨,惟我们不能偕老!夫妻能偕老的有几呢?”

  “宝儿也四岁了。你万勿以我而悲伤。你的弱体,千万要保重,扶养小儿长大读书,能继我志而努力才好。”

  “楚姐!你心爱的情人不能再和你一面了。会时难过,又不如不会了。死是一快乐事,尤其是为革命的。我在未死前,毫不畏惧。你们不要痛心。死者已矣,惟望生者努力!”

  黄竞西被捕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于1927年6月29日深夜,在昏暗的牢房里强撑遍体鳞伤的身子写下这些语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拳拳之心,对党的耿耿忠心跃然纸上,对革命的寄托语重心长。细读这些文字,令人荡气回肠又十分动容。

  斗志坚定

  危急时刻赴上海担当重任

  黄竞西,1897年12月19日出生在扬州市邗江县施家桥黄家庄。1909年,其父黄德明在丹阳开办“种德堂”药店。黄竞西因生母病故由老家移居丹阳,就读于县立小学。1917年,黄父病故,他继承父业,挑起了经营药店和赡养家人的重担。

  1919年“五四”运动后,宣传社会主义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黄竞西虽为商人,家境亦较殷实,并于1920年建立了美满的小家庭,但他还是很关心国家前途,追求真理。

  1924年春,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在恽代英等人的熏陶和指引下,黄竞西于1925年4月经侯绍裘、刘重民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中共丹阳支部建立,直属中共上海地委领导。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8日,黄竞西接替已牺牲的侯绍裘,挑起重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左派)的重任。6月26日下午,黄竞西和陈延年、郭伯和、韩步先等一起回恒丰里探视,他们见机关未出事,便又上楼研究工作。这时,埋伏在周围的军警、特务突然冲入室内。黄竞西等英勇拒捕,与敌人殊死搏斗,结果两名同志逃脱,陈延年、郭伯和、韩步先和黄竞西4人被捕。

  无所畏惧

  惨遭割舌牺牲于枫林桥下

  黄竞西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作“共党要犯”,屡遭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他宁死不屈,表现出共产党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他自知敌人对他“欲处死刑”,但他认为“为党牺牲,本我素志”,唯念亲人为他悲哀。更希望革命同志乃至他的儿子“能继我志而努力才好”。

  为此,他于6月29日深夜写下6份遗书。他告诉同志们,“现在的革命,进一算半,退一算十,不革命的,就在这时淘汰了。”并望同志们“继续前进,万勿灰心”。

  黄竞西在狱中受尽酷刑,反动派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什么,恼羞成怒,于1927年7月4日残忍地割去了他的舌头,后又将奄奄一息的他装进麻袋扔入枫林桥下,连遗骸都未留下。

  黄竞西走了,留下了娇妻弱子,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明星,绝灭于黑云之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