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柯晓燕所长表示,及时发现、干预,会最大可能地缩小自闭症孩子跟普通孩子的差距。
一年确诊7000名“星星的孩子”
“小鸭子,来,我们把一样的放一起,一样的,好棒!做对了,拍拍手!”一张小桌子,两张小板凳,康复部老师和孩子面对面坐着,距离很近,对话时,老师总是注意捕捉孩子的视线,如果孩子表现的好,老师会立即奖励小零食。
康复培训不止针对孩子,家长也是重要一环。康复部老师陈秀娟从业30多年,她现在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对家长的培训。“一周有20个不同的家长来,每天有4个,一次50分钟到1个小时,有的家长困惑的多,他会在这里不走,一直问问题。他们也很无助,才会在这里的。”
去年,超过7000名自闭症患儿在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确诊,60%以上来自外省。根据病情轻重,孩子们的治疗治疗周期有长有短。柯晓燕所长介绍,有的孩子康复训练以年为单位,甚至长达数年,有的孩子,经过几个月训练后,可融合社会,边上幼儿园边干预。
超早期干预可以纠正行为偏离
柯晓燕表示,近年来,自闭症发病趋势逐年增加,就诊人群年龄段也提前了,2到3岁最多,“也有2岁以内的,我们会针对2岁以内的高危人群,这时候就开展超早期干预,他可能有一些指征,但是还没有诊断的确定性,还有待观察的时候,国际上就会认为,这些筛查阳性的实际上是有临床意义的,应该开始超早期干预。”
柯晓燕所长介绍,对自闭症患儿的干预,在5岁之前称为早期干预,强调密集型干预,2岁之前称为超早期干预,强调的是对家长的培训指导。在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有一个专门的小组,针对8-24个月就有行为偏离的孩子,进行超早期干预。
“2岁以内的孩子,最重要的阶段还是跟主要抚养人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家长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技能、和孩子的游戏的技能,以及处理孩子问题行为的技能,这样提高家长和孩子在一起互动的有效时间,通过培训家长就使得孩子得到有效的干预。”柯晓燕所长表示,经过有效的早期干预,3%-25%的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消失或者不再符合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可以擦去这样的一个偏离。”
2岁以内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警惕
孤独症刚出现一点苗头时,及时有效干预,成功“逆转”是有希望的。那么,家长该如何辨别?孩子出现何种状况就该到医院诊断呢?
柯晓燕所长表示,当孩子6个月的时候,如果没有互动、愉快的情绪;在9个月左右没有互动的牙牙学语;在12个月的时候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不能够指认五官等等,这些指征都能够帮助家长更早期去发现孩子的问题。
此外,如果一个家庭已经有一个谱系障碍的孩子,那么第二个孩子的患病几率有15%-20%。
还有家长困惑,有的两三岁的孩子,自己玩玩具能玩上一两个小时,这应该理解为孩子专注力特别强还是有自闭倾向呢?对此,柯晓燕表示,首先自闭症是一个社会交往的障碍,其次才会有刻板、局限的兴趣行为,所以凭单一的症状是不能诊断的。她建议家长如果有疑惑,最好到专业机构,让专业人员看一下。
针对患儿就诊过程中家长们存在的常见误区,陈秀娟作出提醒,当知道到孩子有问题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在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干预方式很多,有的真的是有害的,所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康复机构、正确的方式进行干预。”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