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张课桌 同一个世界 为特殊孩子成长打开一扇门

2019年04月01日 19:48:5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五年前,南京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之一,42所中小学成为首批“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只要符合条件的特殊儿童,都可以去普通学校上学。五年后,实验学校增加到105所,“随班就读”的孩子们也正在慢慢改变。

  在光华东街小学一间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课,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来。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班上一个小男孩拿着的课本,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男孩名叫林林(化名),听力障碍,爸爸妈妈希望他能够进入普通的学校就读,就选择了光华东街小学。在这里,林林也的确得到了特殊而专业的照顾。“我在这里交到很多朋友,朋友们都很关心我,老师在我遇到不会的题时都会来帮助我。妈妈也觉得我是正常的孩子,所以我很喜欢这里。”

  作为南京市的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在光华东街小学,像林林这样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有10名。除了听力障碍,还有低视力儿童,智力残疾。而智力残疾中,又包括自闭症、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等。谈到自己的孩子,小光妈妈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拘谨。她说,上幼儿园时,老师和他们说,孩子比较多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作为家长已经很痛苦了,面对孩子又不知道怎么去做。”

  经过检查,小光被诊断为疑似阿斯伯格,也称“神奇的天才病”,是一种没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这也就意味着:小光的智力正常,甚至比普通孩子更高。但是在行为习惯上,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我报名的时候就和校长沟通了,校长也对我们对孩子进行面试,帮他选择适合的老师。比方说,老师允许你一堂课有三次到五次这样的行为,如果你在这堂课有减少的趋势,老师给你加1分,或者加2分。老师会把这些行为,变成分数。每天放学,到老师办公室算分,老师给他一个小奖励。”

  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关心与照料,老师们一坚持就是三年。如今,小光不仅在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更是保持在全班第一。妈妈也不用每天在教室陪读。“我就希望让他过正常学校生活,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社交的能力,我觉得这个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根据《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融合教育全面实施,各学段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占该学段残疾学生总数的80%以上,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实现这一目标,专业师资是关键。

  王晶是聋人学校的数学老师,去年秋季开学不久,她就被调剂到了光华东街小学,配合学校对特殊儿童进行专业化辅导。大部分时间,她都是陪着一名自闭症孩子上课。“这个小孩注意力不是非常集中。基础比较薄弱,需要老师的帮助。提醒就是拍拍他,然后和他讲,用他比较感兴趣的语言把他吸引过来。”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融合教育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普通学校,需要建设资源教室,五名特殊儿童就要配备一名资源教师,这就需要专业老师的加入。“首先所有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需要做评估,评估之后才能调整教学目标,有的孩子可以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教学目标就要降低,或者变得简单些。有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或者数学能力和同龄孩子有很大差别,就要进行抽离式教育。”光华东街小学校长吴宁说。

  南京作为国家随班就读改革试验区,105所市级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包括27所融合教育示范学校。三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2000万元。南京市随班就读学术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李泽慧说,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家长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支持,比如打通升学通道。“家长认同,一方面是普通学生的家长,可能对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就读有些不理解,有误会,这个不必太过担忧。还有难点是制度层面,制度建设还没有完全跟得上融合教育发展的步伐,比如我们孩子义务教育结束需要上,有没有给他们设立的单独升学通道,在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一张课桌,同一个世界,让融合教育为特殊孩子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贝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