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各区改善空气质量
3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河长制工作会议,会上通报的去年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显示,与对标城市依然存在差距。
蓝天保卫战形势严峻,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打赢翻身仗。从3月起,南京将每月公布各区空气质量排名,谁垫底,不仅是面子问题,还将影响到年终的主要领导工作考核。
“压力好大,我们已经把能用上的方法都用上了。”南京日报头版公布各区空气质量排名后,一位副区长这样说。10天来,他已经两次带队通宵突查工地、企业,扬尘管控、渣土车管控等,是每天都要检查的工作。
全部改用电动保洁车,每天5点至22点全时段覆盖;快车道在每日1次冲洗、2次洗扫、3次洒水、每2天清洗1次的基础上,增加1次洒水作业和1次洗扫作业;慢车道、人行道全面推行水洗作业,确保每天水洗1次……全长6.76公里的江东中路建邺段,正在打造全市首条无尘道路。
3月11日起,市建委启动为期1个月的房建、市政工程工地扬尘专项治理行动。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曝光专项行动中发现的22个不文明工地,这些工地的施工单位将受到1个月不得承接业务、纳入不良信息记录等处罚。
围绕改善空气质量,各部门和区、园区铆足了劲,启动了史上最严扬尘管控措施。
在玄武湖隧道新庄出口处,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尾气池已经投入使用。对隧道内的汽车尾气进行收集处理,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玄武湖隧道是南京市车流量最大的隧道,双向车流量每小时能达到六七千辆,高峰时期甚至达到万辆,过去隧道内大量的汽车尾气都是直接排放的。尾气处理装置的原理是通过一根主管道,将从隧道收集的尾气送入收集池,再用特殊材料进行过滤、吸附和降解,达到净化再排放。玄武区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介绍,这套处理装置底部填充了7层陶石,对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净化后的空气从石缝中排放。
目前九华山隧道和玄武湖隧道都已安装尾气收集净化装置,净化的效率能达到90%,每年光是VOCs挥发性有机物,两个隧道就可以减少排放50多吨。
治理空气污染,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在南京市得到了运用。
近日,市节能产业协会配合浦口区生态环境局,对江浦街道的一条餐饮街开展油烟异味治理。治理异味使用的技术叫光触媒,它是一种涂料,可以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强烈催化降解功能,有效降解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有除甲醛、除臭、抗污、净化空气等功能。餐饮油烟污染在南京市环保投诉量中呈上升趋势,今年,环保部门要求各区加大餐饮污染治理,并首次规定,除了治理油烟,还要治理异味。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度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将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从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移动源污染三个方面展开攻坚。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按期完成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老旧燃煤机组关停淘汰工作,分批次整治锅炉污染。完成44家重点企业VOCs综合治理,确保重点行业VOCs排放比2015年减少18%以上。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对排定的1798家“散乱污”企业进行分类处置。
扬尘污染治理方面,要发挥市扬尘监控信息化指挥控制平台作用,严管区域内的工地必须全封闭施工。持续开展渣土运输整治,加速推进新型环保渣土车辆更新升级,主城区必须全部更新到位。主城区、郊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95%、87%。
移动源污染治理方面,从7月1日起实施机动车国Ⅵ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严格落实高污染车、柴油车限行措施,淘汰更新国Ⅲ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污监管,扩大高排放非道路机械禁用区域,严格管控各类船舶的排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