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4 日,周日,正是江南春光明媚的时节。上午,邓建军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记下一周以来技改项目的心得。进厂 31 年来,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只是记录的载体,从手写的笔记本换成了电脑。他也从一名中专毕业的普通机修工,成长为世界纺织机械领域的专家型工程师,被称为中国 " 知识型产业工人 " 的领跑者、中国 " 蓝领精英 " 的象征。
△ 邓建军
31 年前,农村小伙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进入常州当地一家纺织企业——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机电设备维修工。
上班没多久,邓建军就遇到了难题。一天深夜,邓建军接到车间打来的电话,一台由他负责保养维修的机器出了故障。邓建军立即赶到车间,忙乎了几个小时,机器还是没修好,他只好请来一位老师傅。老师傅只用了 10 多分钟,就修好了机器,并跟他说:" 这只是个机械小故障。"
" 如果说这件事令我沮丧,那么,外方技术人员的傲慢则令我气恼。" 那次是外方专家来厂安装调试机器,邓建军向他们索要操作手册,竟然被狠狠瞥了一眼,冷冷地拒绝了。" 那一刻,对方歧视的眼神,我到现在都忘不了,我必须得改变自己。"
邓建军决定参加自学考试,几年下来,他读了 200 多册专业书籍。妻子姚群说,那段时间她半夜醒来,常常看到丈夫捧着书本进入梦乡,头就拱在未合上的书里面。
有一次邓建军在表哥那看到一本《多层印制板设计程序应用手册》,如获至宝,借回去和科研组 2 位成员突击抄写。近 300 页的书,3 个人整整抄了两个星期。
上世纪 90 年代,厂里从德国引进了一台纺纱设备,没用多久就出了故障,这种机器国内从来都没有人安装和使用过。邓建军从最基本的制图做起,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琢磨。电子元件成千上万,控制电路细若游丝,他拿着放大镜,理清一个,记上一笔,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上一会。
几个月过去,这台设备终于又能正常运转了。消息传到德国公司,他们十分惊讶," 中国工人了不起!"
通过自己的努力,邓建军先后获得了大专、本科学历。因为进口设备说明书基本上是外文,邓建军学英语也学得几乎走火入魔。几年过去,邓建军能在大型国际展览会上,直接用英语与外国专家面对面交流,他也成为公司的技术总监。
△ 邓建军和工作室成员探讨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牛仔面料的缩水问题,盛夏时节,邓建军带领团队,在气温 40 多度的车间里,熬了四个多月,经过上千次调试,终于把牛仔布预缩率精度稳定控制在 2.5% 以内,优于 3% 的国际标准。这项由知识转化来的核心技术,一年就可为企业增加几百万元的利润。
△ 邓建军和工作室成员讨论攻关项目
在邓建军的办公室,记者看到文件柜里放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上面不但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还有别人看来犹如 " 天书 " 的各种符号、图表。邓建军说,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自己在技改项目的想法、心得都用本子记下来。有时候看到一些好的资料,也马上摘录下来。同事们有问题来找他,他马上翻开本子几乎总能找到答案,这也因此被被同事们称为颇具实用价值的 " 活辞典 "。
多年来,邓建军带领团队共参与大小技术改造项目近 500 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 …… 这些年里,邓建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近 30 项。"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通过奋斗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才不会留下遗憾。" 他说。
(来源:现代快报,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