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还原一座城,薛冰新书《漂泊在故乡》,带你畅游南京70年

2019年03月27日 22:21:20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知道,海陵门是城墙的哪个门?

  你知道,“人大笨,狗大呆,包子大了一肚子菜”这句谚语,说的是哪儿的包子吗?

△《漂泊在故乡》 作者供图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作家薛冰的《漂泊在故乡》,近日面世。这是薛冰写的、关于南京的第18本书。在薛冰的笔下,新街口、夫子庙、清凉山、老下关……都是满满的回忆,充满人间烟火。“我不是写自传,而是写南京记忆,书里有街道、建筑、市民的生活状况等等,它能唤起大家的记忆和共鸣。南京这座城也变得温暖,不生硬。”薛冰对记者说。

  曾经,热河路广场的繁华并不亚于新街口

  热河路广场、下关商场……从繁华到萧条,一段段动人的文字,串联成了一部老下关的“时间简史”。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印记,再一次浮现在人们的眼帘。

△《外婆家》书里的插画 作者供图

  1950年,薛冰两岁随父母来南京定居。初到南京的几年,薛冰住在外婆家,热河路128号。“下关那个时候是水陆码头呀,所有进出南京的人都要从这里过。”他回忆道下关最最热闹的地方,是热河路广场,东北角是下关商场,街对面是工人俱乐部,一天到晚熙熙攘攘。

  “热河路广场的繁华并不亚于新街口。”薛冰说下关是津浦线与沪宁线的交汇点,又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港口,南北过江的必经之地,正是这一交通枢纽的地位,保证了下关的兴盛。“热河”这个路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南京城西北片的规划道路,是以当时的省及特别市命名的。”他解释道三十年后编《南京大观》史,看到《首都干道定名图》,才知道热河路得名于热河省。

  不过,69年过去,老下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薛冰说,后来,他曾经去寻访过外婆的老房子,已经被拆了。

  上世纪60年代,新街口的水塘还很多

  薛冰说,在南京生活了七十余年,由于居住、工作等关系,他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见证了南京的点滴变化。

  在《漂泊在故乡》中,薛冰写道,上世纪60年代的新街口广场,视野开阔,冬天树叶落尽,不仅可以东望紫金山,天气晴朗时,还可以看到长江北岸老山的轮廓。而如今,整个南京城,到处都是高楼,别说想要看到老山的轮廓,东望紫金山也已不太可能。

  那么,新街口给薛冰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薛冰说:水塘。如今的新街口,是南京的中心,繁华地带,但在上世纪60年代,到处都是水塘。“新街口一带,原来有一串水塘,金陵饭店、新百底下原来都是水塘。上世纪80年代,水塘被填了以后,才盖了金陵饭店。”薛冰对记者说,新街口一带有一个老地名刘军师桥,而这个地名也和水塘有关。因为当时,这一带有一个水塘,水塘上有一座桥,那座桥的名字叫刘军师桥。

  为什么新街口一带那么多水塘?薛冰分析说,这和六朝时期南京的水系有关。六朝时,南京有青溪、运渎、潮沟三大水系,运渎正好从新街口一带经过。伴随时间的流逝,运渎渐渐变窄、堵了,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留下一些痕迹。那么,这些水塘是什么时候没有的?薛冰说,因为城市改造,在上世纪90年代,新街口的水塘、小溪才彻底没有。

  上世纪80年代,夫子庙的美食那叫一个“馋”

  提到南京最有名的小吃街非夫子庙莫属。蒋有记、莲湖甜食店、奇芳阁……这些老字号美食店出现在薛冰笔下,各个馋死个人!

  “每天中午,有位师傅帮我们做点简单的饭菜。但大家有时约好了,不做饭,出去吃,轮换着品尝各家茶点小吃。”1983年,薛冰被借调去南京市文学讲习所,为学员编教材,编辑部就设在夫子庙青云楼。近一年的时间,他每日在夫子庙进进出出,吃遍了百味。

△《金春锅贴》书里的插画 作者供图

  “蒋有记”是秦淮八绝之一,专售牛肉锅贴和牛肉汤。那时,它朝东两间门房,后墙贴有一面大灶,砌入两口大铁锅。“锅里常年熬煮着高高堆起的牛骨架,清香满街飘逸,引得过往行人无不注目。”他还写到了“蒋有记”的近邻——莲湖甜食店,说自己爱吃甜食,光吃清香四溢的莲子不饱,还要吃遍糖粥藕、糖芋苗、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

  南京口碑极好的清真老字号“奇芳阁”,他自然也没放过。薛冰说新奇芳阁有“龙灯头”的美誉,占尽了夫子庙的地利。“茶点品类众多,最有名的是两组:麻油干丝配鸭油酥烧饼,鸡丝面配什锦蔬菜包。”其中什锦蔬菜包是他的最爱。“出笼时热气腾腾,面皮上现出斑斑翠绿,人称‘翡翠包子’,入口鲜香清爽。”细腻的描绘让人的食欲也随之莫名地好起来。

  南京人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惯,薛冰解释说所谓“早上皮包水”其实就是南京早茶。而南京人的俗话“人大笨,狗大呆,包子大了一肚子菜”说的就是夫子庙的包子。

  清凉山公园,苏轼和王安石都曾呆过

  “我曾经在清凉山脚下生活了三四年。”薛冰说。

  《漂泊在故乡》中,薛冰写道,清凉山公园里的崇正书院、扫叶楼、清凉寺等历史建筑,都曾被砸成一片废墟。1976年,清凉山公园管理处得以恢复,陆续复建起牌坊式的南大门、扫叶楼和崇正书院,并开始收门票,当时门票为五分钱。40多年过去,现在的清凉山公园已经对公众免费开放。

  说到清凉山,薛冰说,清凉山的文化是相对独特的,那里不仅有孙权最早建的“石头城”,还有孙权、颜真卿、方苞的祠堂,就连王安石和苏轼也和清凉山有渊源。“王安石的父亲到南京来做官后,王安石便随父亲到了南京。在王安石做官前,他很喜欢在清凉山读书。而苏轼则和清凉寺的长老是好朋友。苏轼夫人王弗儿辞世前有个心愿,想捐个佛像到寺庙,于是,苏轼找人画了佛像送到清凉寺。”薛冰说,清凉山和王安石、苏轼都有很深的渊源。在王安石和苏轼的晚年,这两个老文化人成了好朋友,因为王安石住在南京,苏轼经常到南京来探望。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