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祭扫人流也进入高峰。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然而,一方面购买墓地的意向依然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墓地资源日趋紧缺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苏州市很早之前就推出了殡葬改革,最主要就是推动公益性骨灰堂建设,让“入土”变“入室”为安,节约土地。
亭台楼阁、依山而建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再加上到处都是盛开的樱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到了哪个公园。这个位于吴中区木渎镇藏北路上的“真山园”,是苏州市级公益性骨灰堂,虽然还没到清明,陆续来扫墓的市民也不少。来自园区一位市民王先生表示,园区没有公墓,如何安放自己亲人是个难题,现在政府开了公益性骨灰堂,既安心,价格又很低,于是选择将母亲安放在这个骨灰堂,每到清明就过来祭拜。
真山园原本是真山安乐园骨灰存放楼改造而成,一期面积60亩,共有30240穴(格)位。按照相关规定,对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三区户籍逝者,骨灰安放市级公益性骨灰堂的,实行格位费全免。真山园负责人沈秀中告诉记者,真山园内的公益性骨灰堂里,总共建成有30240个穴位,自2014年启用至今,目前申请2300个左右。随着人们逐渐接受这样的理念,每年申请的人数,都在增加。去年2018年一年就有499个穴位申请。
沈秀中介绍,公益性骨灰堂最大优势就是节约土地,一间20平方的房间就可以提供288个穴位,另外因为是政府公益性的,每个穴位只需要每年缴纳40元的管理费用。公益性穴位还可以有双穴申请,预留给夫妻,百年以后也可以合葬在一起。园内提倡环保祭祀,但如果市民有焚烧等祭祀习俗,也有集中焚烧的专用区域。
除了公益性骨灰堂, 海葬、树葬、壁葬、花坛葬等都属于节地生态安葬,苏州市为了推广殡葬改革,一方面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厚养薄葬的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加大补贴力度。从2012年10月1日起,苏州市区户籍居民过世后选择海葬、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处置骨灰的,补贴2000元,选择花坛葬、壁葬处置骨灰的,补贴1000元。而选择公益性骨灰堂存放,除了少数地方收取几百元成本费,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管理费每年也只有几十元。
据市民政局统计,目前全市32个经营性公墓全部提供节地生态葬,并将存量土地的30%规划为节地生态安葬用地。截至2018年底,以树葬为代表的绿色殡葬,共为全市节约土地3800余亩。苏州市殡葬事业管理所所长徐荣林也表示,绿色殡葬是过度形态,殡葬改革最终方向是实现骨灰全部入室,也就是骨灰堂的形式,目前在苏州各个乡镇,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堂,实现骨灰堂全覆盖,而苏州市全市每年新增去世的人口,骨灰放入骨灰堂已经接近80%。
来源: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