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贫困发生率比一般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2倍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农村贫困残疾人能否顺利脱贫是检验精准扶贫政策是否落到实处的试金石。
统计显示,目前我省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消除,但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的省定贫困人口还有近58万,98.65%集中在苏北地区。2016年全省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总数为30.7万人,目前还有9.7万多人尚未脱贫,占全省未脱贫低收入人口17.2%。贫困残疾人96%集中在苏北地区,其中重度残疾人和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占70%。
许多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低保、“两项补贴”、困难慰问等政府保障性收入,靠政府输血占比较大。大部分残疾人因为身体残疾、文化程度偏低、掌握技能不多、社会交往少等原因,自身造血功能较弱。
记者从今天(3月20日)在盐城召开的江苏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我省将通过精细调查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精准把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分类精准帮扶、实施就业优先计划、100%提供个性化就业援助等多种方式,实现“扶志”+“扶智”,强技、促就业,帮助全省9.7万尚未脱贫的残疾人摆脱贫困。
精细调查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
全省各地结合开展“精准脱贫”专项活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摸底,填写《建档立卡残疾人基本情况表》,内容包含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得到的保障政策、帮扶措施和服务情况,没落实的政策及服务需求等项目。建立贫困残疾人信息数据库,并与扶贫、民政、教育、人社、卫生健康、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和信息比对,对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更新、精细管理。
精准把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
深入研究信息数据,从中明晰贫困残疾人所得、所需、所盼,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学习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的扶贫实践“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对残疾人贫困户逐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方案。
推进就业增收——
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和自主创业,把16-45岁未就业的建档立卡青壮年残疾人作为就业创业主体,推动其实现正式就业和自主创业;对重度肢体、精神、智力等残疾人,通过辅助性就业给予帮扶。
2019年,实现全省新增残疾人实名制就业1万名(含辅助性就业),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100%提供个性化就业援助。到2020年,全省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开展产业增收——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扶持助残扶贫行动,支持低收入残疾人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手工业和电商业。支持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贫园、残疾人扶贫基地、能人大户等参与产业精准扶贫,帮带低收入残疾人从事产业项目增收脱贫。利用“互联网+”平台,引领带动低收入残疾人参与电商产业,建立一批低收入残疾人电商示范基地。
探索资产收益增收——
2018年,我省开展了5000户残疾人家庭光伏扶贫项目,大约每户年增收近3000元,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了长效稳定的增收来源。
今年,我省将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把细碎、分散、沉睡的资源要素转化为资产,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形成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将资产收益权明确到残疾人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动态保障贫困残疾人收益长期稳定。
普及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今年完成1.5万户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辅助器具适配以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为重点,对有需求的低收入残疾人辅具适配率达到100%。
强化“扶智”“扶志”——
调动残疾人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贫困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落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免费政策,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高等教育阶段各项助学、奖励政策,帮助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解决上学困难。做好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多形式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残疾人或其家庭成员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宸 通讯员/徐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