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正在热播,截至目前的剧情,苏家3个男人中,老二苏明成引起了最多讨论。花光了父母的积蓄,但他觉得自己还挺不容易,于是因他而来的“陪伴式啃老”一词引发网友热议,养老的话题也再次引起大家关注。
到底如何养老才好?一定要子女陪伴在身边?一定要追随子女到他们工作生活的城市?昨天,记者探访发现,目前扬州市有多种成功的养老方式,专家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居民在“互助养老点”切磋书法技艺。
医养康复中心里的老人在体检。
模式一 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84岁的王素琴以前是个热心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她选择了在家门口的养老机构——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老年公寓养老。在这里她还是积极分子,经常和社区志愿者一起表演节目。
她说:“这儿生活有规律,遇到什么困难,随时都能得到解决。春节时,还有好多老人选择了留在这里过年,子女则到这里陪他们过年。”
社区主任郑翔介绍,“2007年,文昌花园社区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得到了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认可。后来有市民建议,要是有全托就更好了,正好小区有一家宾馆在转型,我们就接收下来,建立了老年公寓。老年公寓建在小区里面,好处很多,一是老年人到老年公寓生活以后,还可以在小区里转转,没有离开家的感觉;交通也比较方便,子女看望都比较便利;资源可以共享,社区开展活动,都会叫他们参加。老年公寓不仅满足了老人的生活需求,同时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
模式二 互助养老点养老
昨天上午十点,推开广陵区曲江街道玺园社区19栋202室老党员沈庄的家门,这个“互助养老点”里几个老人正在一起欣赏沈老的最新书法。
沈老家是“互助养老”的书画室,每天都有书法爱好者来这里练习书法切磋技艺,沈老提供茶水和小食。居民张老说,像这样设在家里的“互助养老点”很有意思,很温馨又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一群人。
而该小区42栋王秀珍家,是“互助养老”的小厨房,每天都有一群爱好厨艺的老年朋友在这里切磋厨艺研究美食。遇到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她们还会在这里为辖区困难户、低保户等包粽子、做重阳糕。
“我们聚在一起很开心,每天都很充实,儿女们也放心,可以放手在外打拼。”王秀珍说。
“在居民家中设置各种类型的‘互助养老点’,让老年居民彼此走近,自发‘抱团’生活、休闲,这样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模式三 养老服务中心养老
走进仪征新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教育中心、读书吧、阅览室、卫生保健服务室、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颐养社区的格局已经形成。社区主任郭雪萍说,新村社区是一个老年化的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650多人,重点空巢、独居老人150多人,他们的子女、家人大多常年在外工作。
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社区于2013年10月在仪征开了第一家老年人助餐“小饭桌”,雇用专职厨师,每天为生活困难、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午饭和晚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志愿者则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
此后还逐步延伸出一系列的为老服务,除了助餐、送餐,还有医疗保健、家庭医生上门、法律援助等。在这里,老人们享受着家庭式的服务,消除了寂寞,解决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
模式四 小区20户家庭“抱团养老”
我帮你买菜,你帮我看家;一起旅游,一起聊天解乏……随着独居、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一种“抱团养老”新模式开始在扬州市一些小区流行起来。其中,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小区有20户家庭自发“抱团养老”,互帮互助,共度晚年。
62岁的朱静秋介绍,他们中的多数人和子女不同住,邻里之间互相照应,谁家有困难只要招呼一声,都能有求必应。“这种养老方式,让大家都有个伴,一起包饺子、一起出游,彼此可以相互照应,每天的日子都安排得好好的,子女也不用担心。”
模式五 医养康复中心养老
“在这里养老舒服,不但大家可以在一起拉家常,生病了还有医护人员。”张同英是上海人,患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目前在江都锦西卫生院医养康复中心养老。
自老伴去世之后,为了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她打算住进养老机构,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但是,这里有空调、电视、衣柜、中心供氧、传呼,独立卫生间和淋浴设施功能齐全,且24小时供应热水。像我这样有多种慢性病的人,住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既有专业的养老,又有专业的医疗,养老医疗一张床。”
声音
适合的就是好的
近年来,扬州市全力打造颐养之城,并建设了一批示范性颐养社区。颐养社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据了解,目前,扬州市大约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人选择社区养老,3%的人选择机构养老。
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表示,养老方式没有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赡养,更需要精神赡养。社会应该接纳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并进行有益的探索,让老人自己选择,适合老人的就是最好的。
(来源:扬州日报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