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急救,争分夺秒。发生急性卒中时,每分钟就有190多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时间就是大脑,在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或在6小时内进行急诊取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我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接受急诊取栓患者比例更低。
今天(3月17日)上午,江苏省卒中急救地图在南京正式发布。江苏省卒中急救地图发布,将有助于打造“区域黄金时间救治圈”,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卒中救治网络,提升全省卒中救治水平,缩短脑卒中急诊救治时间,造福全省民众健康。
江苏省卒中学会会长柯开富教授介绍,卒中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主要原因,包括卒中知晓率低、院前急救不到位以及急救流程不规范。目前,全省13市均已构建市级卒中急救地图,确保每个区域均具备卒中急诊救治能力。卒中急救地图发布,致力于实现"三个1小时”的急救时间窗,即发病到呼救不超过1小时,院前转运不超过1小时,入院到给药不超过1小时。
江苏省卒中学会副会长、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徐运主任介绍,建立卒中地图的优势在于,120急救系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后,在尊重患者及家属意见的前提下,将患者转运到有救治条件且有资质的医院;医院接到卒中急救地图的预警后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开展多学科的合作,进行脑卒中急性期救治,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取栓等。江苏省卒中急救地图,将最大限度地赢得抢救时间,保证抢救质量,为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建立了更为快速高效的模式。
去年4月,南京市卒中急救地图发布,“溶栓率以前最多1%,地图发布后提升了10倍。”徐运主任表示,除了院前院中救治效率提高外,地图的发布也提高了老百姓对卒中救治的知晓率,也让医生更加重视卒中的救治。
据了解,本次发布江苏省卒中急救地图系统,包括公众微信、院前急救和院内绿道三个应用场景,分别满足民众和专业医疗的不同需求。江苏省卒中学会将与高德地图合作,为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择院提供精准导航,将老百姓、120急救系统与卒中中心三方紧密有效衔接。在地图中搜索关键词“卒中”,就可获悉本地区“一小时黄金救治圈”内有急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并及时与医院和120沟通。该导航地图预计将于2个月后上线。而公众微信端将在高德地图导航发布后推出,其主要功能是帮助患者及家属快速识别卒中早期症状,及时拨打120,利用黄金急救圈选择卒中中心,优化到院路径,减少发病到呼救时间延误。院前急救端的主要功能是帮助120急救人员进行院前评估和智能择院,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送给接诊医院,方便医院提前做好急诊接诊准备。院内绿道端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急诊医生开展一站式卒中急救,包括急诊接诊、生化检验、CT影像、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等环节。
同时,江苏省卒中学会将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会领导下,定期对卒中急救地图的运行开展质控监督,对卒中急救地图单位实施动态管理。
延伸阅读>>>
鼓楼医院徐运教授团队发现脑卒中关键机制
2019年2月28日,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徐运教授团队的原创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与脑损伤关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PNAS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主办的权威刊物,旨在发表世界上具有突破性的一流研究成果的国际名刊。
徐运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卒中病人外周血、尸检脑标本及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外周血中的CD3+CD4−CD8− T细胞(双阴性T细胞),在卒中后迅速浸润脑内,并在脑梗死病灶周围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诱导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坏死。令人兴奋的是,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内源性FASL信号,是调控双阴性细胞转“坏”的关键。该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双阴性T细胞发挥“坏”的功能,依赖其分泌的TNF-α诱导促炎型的小胶质细胞形成,并进一步揭示了PTPN2是抑制FASL信号诱导TNF-α产生的内源性负向调控分子,提出了缺血性脑损伤的新发病机制。基于此,徐运教授团队应用FASL阻断性单抗治疗卒中小鼠,显著促进了“保护型/抑炎型”小胶质细胞的形成,改善了缺血性脑损伤,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该研究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徐运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孟海兰博士、赵浩然博士和曹翔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
(来源: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