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走进这个地方,海安人秒懂!

2019年03月12日 14:25:48 | 来源:海安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有一个地方,有人说它神秘,金戈铁马的岁月潜藏于此;有人说它厚重,上百年的历史绵延其中,这个神秘的地方就叫档案馆。

  档案是怎样被收录的?在档案馆里能查到啥?近日,有幸走进国家一级档案馆——海安市档案馆,一探究竟!

  上午一开馆,查阅服务中心就迎来了几位来访查阅者。从南通赶来的宋女士自述,丈夫是海安人,几年前去世,现海安老家的房子需要出具1964年家庭关系证明才可以买卖交易。宋女士说明来意后,档案馆工作人员将宋女士和她丈夫身份信息输入电脑,一会儿就为宋女士查阅到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表上宋女士需要的信息,并很快为她开出了相关证明材料。

  宋女士激动地说:“海安档案馆服务太好了,几十年前的资料怕找不到了,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来的,没有想到在这里还就找到了,不容易。海安档案馆帮了我大忙呢,非常感谢!”

  档案利用正逐步走向亲民、便民、惠民。据市档案馆馆长吴晶介绍,目前馆藏的民生档案,包括知青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人口普查档案等。市民需查阅涉及个人的民生档案,只要带一张身份证,便可查阅。

  档案用珍藏的历史,唤醒共同的记忆。海安档案馆内的“记忆海安”展厅,通过一个个奖状(证书),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份份原始文件,一件件实物展示,共同记录海安这座城市的厚重记忆、改革开放的精彩轨迹,让公众了解海安的历史,以及海安取得的辉煌成就。

  档案无语,却是有痕,能逼真重现当日时光。最过瘾的是看到了很少对外公开展示的“镇馆之宝”——韩国钧先生后代赠送的祝枝山字画、韩国钧与当时名流贤达、同僚故交的书信集《朋僚函札》,以及海安首任县委书记戴盟捐赠的名人书画作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海安市档案馆已走过60个春秋,从机关大院偏隅一角的旧馆到设备先进、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馆,从馆藏档案资料门类单一、数量较少到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从手工查档到电脑查询,市档案馆正向信息化 、智能化、 现代化方向发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的新型档案馆。

  

  自1959年建馆以来,收集保管了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档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的革命历史档案、建国以来海安地区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以及建国前后历史上的名人档案资料等,共计231个全宗近61万卷(册、件),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到目前,已接待查档利用者20余万人次。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档案从群众中来,应当回到群众中去。吴晶认为,档案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还在于切实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数量的增多,老百姓查阅档案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全市的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安市档案馆浓缩了海安历史文化的精华,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海安各个历史阶段、各行各业发展的轨迹。它就像一位“资深”的长者,深藏着我们的“家底”,记录着海安的变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