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每个古镇都有一位或多位“精神守护者”——他们在守住“小桥流水”的同时,费尽艰辛挖掘、求证,甚至穷其一生,只为记录古镇一段段珍贵的人文历史,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先贤形象。有了人文历史、名人轶事、古镇的灵魂得以丰满、人文精神得以重新汇聚,风骨气节也活了起来。
——锦溪老人陆宜泰,16年历尽艰辛却从未放弃,让刺杀汪精卫的“当代荆轲”陈三才被追认为烈士,为古镇增添了一笔红色精神财富;
——黎里镇的李海珉,30多年如一日,挖掘并记录了大量险些被淡忘的人文佳话,让古镇特色和文化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木渎的殷建平,让木渎特有的曲艺品种“堂名”走出地下车库、重新登上舞台,让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木渎乌米饭”重回舌尖;
——芦墟的郑一冰,一次次钻进深宅大院采写“芦墟大宅门”的故事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让先贤故事影响新老芦墟人……
陆宜泰:奔走16年挖掘古镇红色精神
2月19日,昆山陆宜泰家中,73岁的他正在思考着如何通过政协提案将陈三才故居的恢复和保护提上日程。
陈三才,这位与陆宜泰没有任何交集的锦溪老乡,却让陆宜泰耗费了16年的时间奔走全国,为他寻访、正名、著书立传,直到陈三才被国家追认为烈士。
事情缘起于1999年。当年清华大学根据中央提供的部分情况,发函征询昆山民政部门,拟在九十周年校庆时,把昆山锦溪人陈三才增补到“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纪念碑上。遗憾的是,这位出自昆山的烈士,昆山官方却鲜有记载。陆宜泰得知后,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将自己早年对陈三才的求证成果寄给了清华大学。
陆宜泰·锦溪古镇
与此同时,陆宜泰开始四处调查、求证,并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向政府部门提出追认陈三才为烈士的请求,但因为资料不足无法如愿。
陆宜泰又通过各种努力,分别前往武汉、北京、重庆、南京等地,找到了陈三才的侄儿、外甥等亲属,请他们讲述相关内容、提供相关资料并留下签名。一年过去,虽然陆宜泰努力收集到了不少资料,但仍不满足为陈三才申烈的条件。
陆宜泰不愿放弃。为了丰富资料,他遍访苏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图书馆、档案馆,甚至还前往陈三才就读过的清华大学等近十所高校的图书馆、档案馆。陆宜泰还发动全国各地的锦溪乡友以及在美国的锦溪留学生,共同查找陈三才的相关资料。
寒来暑往,陆宜泰因为这项工作落下了头颈发硬、眼睛发花的毛病,但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查到了陈三才在美留学、回国后在上海经营公司并暗助抗日等相关情况,找到了1940年《南京新报》、上海《申报》刊载的“陈三才刺杀汪精卫失败被枪决”的消息以及1942年《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哀悼陈三才烈士的报道。
此外,他还辗转找到了陈三才的清华校友顾毓琇老人在美国的通讯地址,请他为陈三才申烈提供证明。顾毓琇在给清华大学及陆宜泰的回信中明确写道:陈三才校友刺杀汪精卫未成,在南京雨花台就义,确为烈士。他还随信附上了1970年自己所写的悼念陈三才烈士的诗。
2001年,陈三才的名字刻上了清华的“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纪念碑,但陆宜泰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他继续奔走全国各地寻找陈三才亲属、好友,收集和丰富资料,并多次前往各级民政部门。
2002年,陆宜泰自费出版了《陈三才》一书,还倡导创办了陈三才烈士纪念馆。在此之后,他仍奔波于上海、南京等地,继续寻访并最终全面掌握了陈三才烈士的成长和革命轨迹。
16年风餐露宿奔波在路上,无数次吃闭门羹,一次次遭到冷嘲热讽,陆宜泰的努力有了结果:2014年12月8日,江苏省民政厅认定陈三才为烈士。
除了陈三才,陆宜泰还深入挖掘了锦溪走出去的飞虎队抗日烈士陈华薰等人的历史资料,让一个个鲜为人知却轰轰烈烈、顶天立地的锦溪先人得以被后人记住,并激励家乡子弟。
30多年来,陆宜泰走访、求证、记录的家乡名人数以百计。
李海珉:“弃教从保”复活散佚的古镇神韵
站在黎里古镇的市河畔,年过古稀的李海珉回忆着他三十多年来为保护古镇而奔波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但看到眼前古镇保护的现状,尤其是看到儿时无数次走过的鼎新桥又复原如初,他又颇有几分成就感。
李海珉是土生土长的黎里人。1984年,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带队来到黎里,提出古镇保护建议。这唤醒了正在教书的李海珉保护古镇的意识。从此,他开始关注古镇历史、建筑,并被这些深深吸引。
“古镇市河两岸,有大约250块缆船石,这些缆船石上的图样,有的寓意丰收,有的寓意家族人才辈出。”谈起古镇的一砖一石,李海珉滔滔不绝、兴致盎然,“这些可都是解读江南水乡古镇的密码。”
李海珉·黎里古镇
1984年,李海珉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探访古镇的建筑、人文,并把自己所见所闻以及对古镇的担忧写成文字发表在本地杂志上。但此时,乡镇企业发展方兴未艾,不少工厂就建在古宅、祠堂内。为了便于生产,拆除破坏在所难免。李海珉也曾前往劝说,但每次都碰一鼻子灰:这是你家的吗?你操什么心?
持续关注和呼吁古镇保护10年后,1994年,李海珉离开教师岗位,调入镇文保所工作。
1995年,上级安排编写“黎里抗战群英谱”,李海珉利用这个机会将镇上40名“本地通”老人召集起来组成文保智囊团。多年来,通过走访这些老人,李海珉发掘出了大量黎里镇明清以来的历史故事。
例如,镇上有一块匾额,是清代左宗棠题写、纪念明代太常寺少卿凌信的,但一直无人知晓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一位老人告诉了李海珉答案。原来,在清代,镇上出了一名抗击沙俄的名将张曜,而张曜就曾跟随左宗棠四处征战过。在张曜和左宗棠的交流中,左宗棠听说了同样出生在黎里的凌信。当年凌信出使安南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安南国臣服于大明王朝。左宗棠颇为敬佩,于是便题写匾额,并由张曜带回黎里,挂在祠堂。
还有一位老人向李海珉介绍,纪念古镇奠基人赵磻老的东圣堂里本有四块碑,其中最有故事的一块黄杨木制作的官箴碑丢了。
据老人讲述,乾隆初年,黎里第二大姓陈家有幸“五子登科”,五子中的陈鸿文在甘肃平番任知县,因挪用库银近二千两,被乾隆斩首。家乡父老深有感慨,将当时官场流传的廉洁箴言刻成官箴碑。
后世黎里士子都要到东圣堂的官箴碑前,背下这段箴言方能出门为官。从此至清末,所有外出做官的黎里后学,再也没有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者。
李海珉据此多方求证,最终复刻此碑,重新悬于东圣堂。
殷建平:让人文历史和民间故事活在当下
在木渎古镇上,谈起自己对古镇人文历史的挖掘和保护,殷建平,这位土生土长的木渎人流露出无限深情。
殷建平说,古镇有他太多童年的记忆,他也亲眼看着它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大潮中变成厂房、仓库。好在1999年以后,古镇保护开发受到了政府重视,殷建平亲身参与了选多园林、古宅的修复。
殷建平·木渎古镇
在参与保护这些物质遗产的同时,殷建平喜欢寻找背后的古镇灵魂。
千百年来,木渎有“四月初八吃乌米饭”的习俗,当地百姓用乌树叶子捣汁浸米,做成乌米饭。这也是每个木渎人的童年味道。小时候,殷建平在学校里经常吃到同学从家中带来的乌米饭。不过,这样的习俗只在民间流传,且在近些年有被淡忘的趋势。
2012年,殷建平找到做餐饮的好友方伟锋,动员他开发乌米饭并到木渎古镇开店,向游客展示和售卖乌米饭。乌米饭一下子火了,当地百姓感慨“是小时候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也前来拍摄。
昆曲在木渎发展延伸出一个小剧种——木渎堂名。堂名虽被列入省非遗名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人淡忘,传承人顾再欣和他的班子不愿意放弃,但只能在地下车库里敲打几下,即使这样,邻居还抱怨他们扰民。
殷建平找到顾再欣,邀请他走出车库、登上舞台,让多年不被人欣赏的顾再欣老人激动不已。2015年藏书羊肉文化旅游节上,顾再欣团队的表演赢得了无数掌声,表演还通过电台直播传遍苏州。2016年,小有名气的顾再欣团队被邀请到南京进行非遗文化展演,影响力日益扩大。
守信故事“木渎巡检司 吃粮不管事”中的主人公是开来茶馆的张老板。几百年过去了,开来茶馆已是过眼云烟。在殷建平的建议下,当时的木渎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在古镇开发时重现“开来茶馆”,并通过招商招来“张老板”经营。就这样,历史故事中的茶馆,又回到了现实,古镇又多了一处回顾历史的好去处。
他们的努力,让江南古镇拒绝“千镇一面”
除了陆宜泰、李海珉、殷建平,千年芦墟古镇上的郑一冰,奔走在古镇的深宅小巷,只为寻觅一段段人文历史。目前,他的“芦墟大宅门”系列文章正在微信公众号“分湖旧隐”持续更新,将来还要结集成书。
这些古镇精神守护者,用自己的方式,恢复着、守护着古镇的人文色彩。
陆宜泰说,他整理出版的《当代锦溪人才录》《锦溪杰出人物》系列丛书,感动了无数锦溪子弟。一位在外地的锦溪人特意来电感谢他,这位老乡在电话中说:“我的儿子看了你的书后深受感动,‘家乡先贤如此优秀,我也要为锦溪人争光’。”
郑一冰·芦墟古镇
自从李海珉将黎里“官箴碑”复原,重悬东圣堂后,这里便吸引了无数游客。吴江区各级廉政教育课也多次选在这里开讲,受教育干部数以千计。虽然已经72岁,但李海珉还有更多梦想,他希望做更多名人故居的修复工作,让古镇名人的人格魅力、气节风骨激励更多后人。
在殷建平的推动下,木渎的小剧种堂名,如今已小有名堂,不少年轻人也参与其中,成为传承者,古镇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殷建平说,在小桥流水的外壳下,每座江南古镇都有着值得静下心来细细聆听的人文内涵,细细品来,风情万种。
区域一体化下的江南古镇,因为有了多彩的灵魂,必将百花齐放。
走过芦墟的跨街楼,听着河边传来的柔婉“芦墟山歌”,坐在流淌千年的芦墟市河畔,读着郑一冰的“芦墟大宅门”系列。这样的古镇不仅仅只有小桥流水,更有着无穷的人文魅力。
在中国地理的概念中,狭义的江南便是今天的苏南、浙北以及上海,这也正是今天长三角区域的核心。
今天,江南古镇各自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去?江南古镇的抱团申遗可视作是一体化趋势性下,实现“1+1+……>N”效果的一次探索。而实现这一效果的前提是,此“1”和彼“1”是拥有不同个性的“1”,否则就成了简单数量的叠加。
这正是古镇“精神守护者”们所守护的:古镇更个性,江南更江南。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