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医院深入融合,双向渗透,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探索观众的身心愉悦的表达,将医学应用到观众的行为分析,把传播文化形成治疗疾病的方式。这项超前的的探索,如今正在苏州稳步推进!
去年,为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开拓公共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苏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全国文明单位合作共建签约仪式,苏州健康行正式拉开博物馆与医院深度融合的序幕。
昨天,苏博健康行召开2019年的第一期活动,苏大附一院党委书记陈赞、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苏大附一院第三党总支书记顾继红、苏州博物馆书记钱兆悦等出席了活动。
“苏博健康行经过半年的时间探索,愈发重视文化旅游中对于观众身心健康的关照。”苏大附一院党委书记陈赞告诉看苏州记者,苏博健康行不仅是文化内医疗发展的探索,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党建活动。陈赞说,为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19年将积极探索党员志愿服务新模式——文化传播志愿服务。
关于文化传播的志愿服务,苏大附一院与苏州博物馆共同讨论一起走进校园,面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所碰到的问题进行精准宣传,他门可能处于青春期,也可能处于心理建构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而博物馆与医院恰好可以给予他们成长道路上正确而且科学的建议。
除此之外,苏博健康行还将继续做好医疗用品箱动态管理、开展文化旅游中博物馆观众身心健康研究课题 、开展博物馆员工健康关注服务以及继续开展医院亲子家庭专场文化服务。
如果从受众的角度来说,苏博健康行面对的应当是两类人群,其一是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其二是博物馆与医院的工作人员。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说,尤其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医院呼唤有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优质服务,博物馆方面则期待能有一个好的身体。
“要知道当下从事文化工作,常常面临突然加班,这是我的深切体会。”陈瑞近对于员工的身体表示担忧,长坐造成的颈椎问题。博物馆特殊的工作环境仍有局限,文物保护对于温度与湿度有着严格的控制,但这种标准并不一定适合长期工作,有些职业病由此形成。
苏州博物馆与苏大附一院对于在文化领域内的疾病治疗充满信心,首当其冲的是情绪健康,去医院与去博物馆参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那么博物馆能否成为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场所,这在国际上已经不是先例。
《孤独星球》曾写道:
“如果你的地中海之梦是温暖的天气和古城墙下蓝宝石般的海水,那么克罗地亚就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地方。”
相信很多文艺青年一定都听说过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有这样一座失恋博物馆,讲述着一个个有关失恋的故事。不管是情侣还是感情失利者都把这里当成情感疗伤的圣地。在医生的眼中,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情绪的一种凝聚,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一定处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之中,在心里放射上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而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的共通也会让病人产生认同感。
如今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场所,如何借助其丰富的资源,发挥与观众进行深层次身体、心理、认知和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非临床干预作用,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跨领域研究课题。苏博和苏大一附院可以建立专家研究小组,制定课题计划,一起研究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对观众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参观博物馆不仅是美好生活方式,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新理念,从而将医疗和博物馆相融合,更好的为观众提供健康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