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名城“强磁场” 2019年南京将如何做?

2019年02月25日 07:56:24 | 来源:龙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了落实创新名城建设各项任务要求和对标找差创新实干的精神,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创佳绩,2月23日,南京召开2019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南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重中之重,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以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动力机制上下功夫,在培育本土科技创新的“高峰”及原始创新成果方面求突破,在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中谋发展。

  会议现场

  2018年南京科技创新交亮丽“成绩单”

  2018年是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开局之年。创新已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最显著的城市标识,2018年南京科技创新核心指标交出亮丽“成绩单”。

  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增长近70%,增幅和增量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值增长17%,首次突破一万亿元;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208家,其中备案108家;PCT专利申请量926件,同比增长9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9.71件,全省第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402亿元,增长41%,全省第1位;全市新增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5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南京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提升7个位次,首次进入全国前20强。

  2019年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有哪些主要目标?

  会上,南京市科技局局长洪礼来介绍,2019年南京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3.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900家,力争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新增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00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2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确保525亿元,力争600亿元。

  为了实现关键目标 南京“八个方面”齐发力

  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政策体系优化完善

  一是制定创新名城政策文件配套细则。在保持与2018年政策协同延续、稳定连贯的基础上,按照“六化同步”改革架构,及时组织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抓好政策宣贯落实。

  二是持续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深入贯彻江苏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组建南京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以新的体制机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三是加强发展规划研究。针对国家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预研工作,系统谋划科技创新思路和重大任务。

  四是加大目标考核激励力度。根据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与沟通,指导区(园区)聚焦重大项目统计监测与目标考核,高质量完成任务。

  注重新型研发机构质量提升,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

  一是持续抓好新型研发机构落地。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自身平台资源,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发挥领军人才和校友资源优势,持续引进高端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南京,形成创新集群。

  二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强化研发创新能力,组织高起点开展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孵化能力,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化”平台;强化管理运营能力,聘用职业经理人,组建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是做好新型研发机构服务管理。鼓励市科创基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健全认定备案、动态跟踪和考核评价机制,探索试点退出机制。

  四是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布局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科技服务骨干机构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全市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强化创新驱动主体建设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强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升规”,力争市级入库企业保持1600家以上。

  二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服务,力争评价入库科技型企业增长20%以上。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补贴,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应享尽享”。

  三是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帮促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培育,指导并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四是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与民营科技企业对接服务,定期召开座谈会,解决企业诉求。

  突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培育创新驱动增长点

  一是赋能高新区发展。完善高新区“1+N”管理体制,成立南京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高新区建设发展各项任务。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引导高新园区围绕1-2个主导产业,优化创新产业布局,逐步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打造城市“硅巷”。大力推动主城区利用高校院所老校区、旧址等闲置载体,规划建设开放式创新空间。支持企业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科技研发、众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的再开发项目。

  三是完善高新区统计工作体系。力争高新区在国家和省综合评价中争先进位,排名进入前20位。推动伙伴园区建设,加速主城区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向郊区转移。

  四是促进各类载体提档升级。修订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以及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绩效评价办法。推进科创实验室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力争实现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达90家。

  加速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提升开放创新国际化水平

  一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热点区域。布局建设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研发机构。鼓励各板块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生根”出访,对接创新创业资源,双向孵化加速创新创业项目。

  二是高水平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用好在宁高校、国际友城等八大渠道,吸引国际学术组织、创新机构和跨国公司在宁举办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办好首届南京创新周相关活动。

  三是加强海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高层次创业人才和“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培育、集聚和使用一批“高精尖缺”人才。

  围绕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夯实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基础

  一是加强科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未来网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建设,探索龙头企业前瞻性介入研发的运营模式,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研特区”管理体制;启动扬子江生态文明中心建设,组建环保领域专业化产业技术研究院。

  二是打造产业协同创新集群。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围绕产业地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训、平台共建。支持麒麟高新区加快科技城建设,推动国科大南京学院加快落地。

  三是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出重大前沿技术需求并组织联合攻关,争取列入省级以上计划。

  强化民生科技示范运用 推动社会事业高水平发展

  一是推进白马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和星创天地建设,力争新建3家科技服务超市分店或便利店,3家省级星创天地。

  二是稳步推进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全市三甲医院以临床医学转化为目标,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三是实施科技民生工程。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科技信贷服务。联动实施省市两级科技信贷政策,实现“苏科贷”与“宁科贷”融合发展,力争实现科技贷款余额增长超过15%。

  二是规范运作市级科创基金。强化市场配置功能,以成立子基金、直接投资、跟进投资的方式,加大对各类科创载体和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强化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区(园区)联动,参与省科技企业股权路演中心对接活动,为省市区科技金融政策与产品提供线上资源整合与线下实体服务,集聚各类科技与金融资源,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效益。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