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在十大战略任务中,明确提出高校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2月24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大会,自陈人才培养方面七大问题,拟定了一流人才培养计划,对全校近3000名教职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4月2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了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与模式、教风与学风、培养质量保障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五大专题展开。
学校统计,2017至2018学年,南航面向本科生共开设了2700门课程,其中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只有65门,专业核心课程中的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仅10门;及时跟踪学术前沿、有较高挑战度的课程不多,使用30年前教材的课程有3门,使用20年前教材的课程有8门,使用10年前教材的课程有112门;课堂上,教师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课程不足20%,研究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占比低于30%;教授上课率不到90%,国字号人才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不到7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认为,理清问题不代表否定成绩,这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再出发,“所以只有把问题理清楚了,才能够找到下一步改革教育教学工作的着力点,通过问题导向来进一步明确方向。”
经过近一年的专家报告、师生和校友座谈、校内外调研,学校梳理出制约一流人才培养的七大问题,包括优质课程资源总量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滞后、实践教学亟待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力度不大、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不强、教师考核评价机构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不到位以及教学管理创新不足。
“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这是全国教育大会的要求,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施大宁介绍,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南航制定了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牢固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所以我们在双一流建设过程当中,现在要倡导,或者说提倡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内涵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一部分。”
2019年,南航将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南航金课”,探索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本科荣誉课程。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包括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全面反映和评估教师人才培养的工作,开展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工作。
“我要把最新学到的学术和科研领域前沿的问题,把它反馈到我们最新的教学教材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的PPT等的内容里面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魏小辉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后,计划新学期在自己教授的飞行器系统设计课程中,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弥补实验教学环节的空缺,力争打造一门精品专业核心课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许建秋则表示,他会将更多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上课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老师和学生交流形式,只有把这个环节把握好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徐华峰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