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了十五年,户口已经被注销,家人一直以为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今年51岁的安徽省灵璧县人余某最近从死亡注销人口中“复活”了。
2月23日上午,在淮安市救助站内,余某终于和家人团聚。看到余某虽然神志依然不太清楚,但整个人的健康状态很好,余家一家对救助站充满了感激,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
失踪十五年与亲人终于再团聚
“确认是你的舅舅吗?”“嗯,是的,确定。”2月23日上午,在淮安市救助站内,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赶来的余某外甥王宗会看着眼前站着的这个人,坚定地点头确认,这就是自己的亲舅舅。“失踪前舅舅才36岁,如今一晃15年过去了,舅舅已经51岁了,但是我还是能认出他。”看到舅舅,王宗会不由得回忆起失踪前与舅舅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我去舅舅家里玩,他总是骑车送我回家”,想到余某这些年一个人在外所受的苦难,王宗会眼泛泪花,哽咽了起来。
和王宗会一同前来接亲的还有余某的哥哥和余某的养女欢喜。看到父亲,欢喜拉着他的手,喊了一声“爸爸”,神志不清的余某虽然并未回答女儿的呼唤,但脸上还是露出了一丝微笑。欢喜说:“爸爸失踪的时候,我才八岁,对他的印象不深,但我还是很开心能找到爸爸,我们都以为他已经出意外离开人世了”,欢喜感慨地说道。
原来,2月22日,王宗会从村干部处得知,舅舅余某并没有离开人世,一直生活在淮安市救助站。听到这个消息,王宗会和家人心情既惊喜又忐忑,迫不及待想要见到余某,第二天早晨王宗会就带着一家人从灵璧赶到了淮安。看到亲人后,平时一句话都不说的余某脸上露出了笑容,工作人员大声地对他说:“想不想回家?”余某点点头含糊地说:“想回家。”虽然吐字并不清楚,但是家人还是从中听懂了他说的话。
在淮安滞留六年逐渐恢复精神状态
原来在2004年左右,当时36岁的余某突然失踪了,家人怎么找都找不到他。余某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也曾多次走丢,但走丢后,当家人找不到他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就回来了,最长的一次曾经走丢了两年,两年后,他自己一个人平安回家了。但是这一次一走就是十五年,期间家人曾经四处寻找他,寻找的过程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虽然找了很多地方,但却毫无踪迹。很多邻居都说,可能已经去世了。王宗会和欢喜虽然并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但是也不得不接受。
2013年1月24日,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王兴派出所的民警在原王兴镇政府附近发现了一名流浪男子,由于意识不太清晰,无法说清楚身份信息,民警便将其送到市救助站。救助站将男子安排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并给其编号为“151522”。
滞留期间,在救助站的关心照料和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下,“151522”渐渐地恢复了精神状态。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去医院开展工作,不管他们怎么引导,他都说不出亲人的名字和地址,他每次只说自己名字叫余长军(音),老家是种玉米的,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有价值的线索。尽管希望渺茫,但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直没有放弃帮助“151522”寻找家人。
信息比对帮助他找到安徽亲人
“又一个死亡人口复活了”,2月20日下午,淮安市救助站副站长张春祥收到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公安局马义民警官的回复。原来,张春祥因偶然的机会加入了马义民警官建立的“警民救助”微信群。马义民擅长通过信息比对的方式识别人员,帮助寻亲。张春祥将“151522”的照片发给马警官,请他帮忙识别,马警官将“151522”的原始身份信息从死亡注销人口资料中比对出来。比对结果显示,“151522”很可能是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冯庙镇的村民余某。张春祥随即与灵璧县救助站进行联系,核实确认对比信息。2月21日上午,灵璧县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回电话称,“151522”的识别信息得到了当地村干部的确认,“灵璧县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此人已经走失了十多年,家人以为他已经出意外不在人世了,就为他注销了户口。”
在救助站内,远道而来的余家人为救助站带来了一面“大爱无疆、热心为民”的锦旗。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为余家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第一顿团圆饭。看到神志不清的父亲总是默默不语,欢喜欣慰之余也有些心疼,一直往父亲的碗里夹菜。
张春祥告诉记者,像余某这样的流浪人员,目前救助站还滞留了不少。这些人都是因找不到家而长期滞留在这里的,其中时间最长的已经13年了,他们大多数都有智力障碍或精神残疾,无法正常交流。淮安市救助管理站一直致力于破解寻亲难题,通过采取多种灵活手段,创新寻亲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与全国各地的救助站合作,开展寻亲甄别工作,尽最大可能帮助这些长期滞留人员寻找亲人,目前已经帮助70多名长期滞留人员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