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农村娃跳出“农门”,打算在城市里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时候,今年31岁的姜堰娄庄镇兴胜村人张鹏程,却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南京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头扎回农村当起了“养牛娃”。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张鹏程的禾牧养殖家庭农场从光明乳业的无锡奶牛基地陆续购进了100多头公奶牛小牛,至此他的养牛场肉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400多头,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张鹏程在牛舍里
回乡创业
张鹏程是1988年生人,上大学的时候还去当兵参了军。退伍回来大学毕业后,专业学的金属热处理的他先是在一家企业里上班,后来又到南京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一干就是3年。
和许多农村娃不同,3年的时间并没有让张鹏程太过留恋大城市的生活,他思考了很长时间,决定回乡创业。“在外工作时,每次回家看到年迈的父母头发越来越白,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回乡创业可以跟父母在一起,还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2013年初,张鹏程辞职回家,他决心要在父亲家庭养牛的基础上创办一个种养结合的新型养殖场。
亲力亲为
创业之初,作为一个养殖技术上的门外汉,张鹏程吃了不少苦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愣是闯出了一条创业路。
创业开始那几年,张鹏程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在养殖场,无论是拌饲料、喂牛、清粪,还是疾病防疫、牛舍消毒,他都亲力亲为。有什么不懂的,他还跑到泰州来找牧院的专家请教。就这样几年下来,张鹏程从当初的一个门外汉成了一个养牛小能手。
上周日,记者驱车来到了禾牧养殖家庭农场。张鹏程招呼记者到牛舍里参观,一进去就闻到一股非常浓烈的尿骚味,冲得鼻子都难以呼吸。张鹏程笑着说:“刚开始我也不习惯,这个环境和城市里确实比不上,呆久了连衣服上都有一股洗不掉的味道,不过现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种养结合
为了扩大规模,张鹏程筹措资金扩建了7间牛舍,并在牛场周边一口气流转了80亩地,尝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这些年养殖行业环保压力非常大,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消化牛粪牛尿等污染物,实现无害化处理。”张鹏程说。
张鹏程建了几百立方米的沼气池,实行牛粪便的干稀分流。干粪便发酵处理后,卖给海安等地的蘑菇养殖户,每年还能赚6、7万元。尿液处理后用于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施肥,这些作物就作为肉牛的饲料。“这种循环的种养模式不仅能够节约养殖成本,还能够确保牛肉的品质和生态环保。附近的村民也经常到我这儿来拉肥料,很方便,而且种出的菜都特别甜。”
最近,张鹏程刚刚改造了牛舍的饮水系统,“以前给牛喂水需要有专人负责,耗时耗力,我现在利用储水箱实现了自动喂水,只要牛前面的饮水槽里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补水。”
即将出栏的成年牛
“小牛平均长到1200斤就可以出栏了,一头能够卖到1万多元。”现在,张鹏程一年能挣20多万元,将来他还准备申请绿色有机证书,继续把养牛事业做大做强,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来源:微泰州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