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淮安市博物馆建馆的第60个年头,它记录淮安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同时,也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1959年,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淮安市博物馆的前身,淮阴市展览馆于同年3月份正式成立。刚成立时,人员编制上仅有10余人,除了工作经费有限等问题外,专业人员也非常缺乏,藏品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让老一辈的文化工作者们却步,反而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的决心。
淮安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贤说:“59年成立的时候,博物馆一无所有。六七十年代,我们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到社会上征集,还进行考古发掘,鼓励社会捐献,博物馆的物件逐渐从无到几千件,再到现在几万件。 ”
80年代的淮安市博物馆,开始进入艺术上的蓬勃发展时期,到1997年10月底,新馆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经过第二次改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一座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淮安市博物馆正式竣工。接下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淮安市博物馆在管理与运营方式上也迎来了新变化。
据了解,2012年,淮安市博物馆创建了网上博物馆。为了让市民更清晰地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文物,淮安市博物馆将馆藏的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基本都进行了数字建模,在三级文物藏品中选取了一部分比较精美的文物,如瓷器、玉器和书画等进行数字建模。
回望过去,历经60年的风雨,让这座现代气息和古典风韵相结合的综合性博物馆,不断以崭新的面貌示人。陈永贤说:“淮安市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跟祖国的繁荣昌盛相连。今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博物馆建馆60周年,我们一定会用心准备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献给淮安的市民,报答祖国对我们整个文博事业的关爱 。”
来源:无线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