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肉团子和酒

2019年02月11日 14:18:52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胥口镇建丰村

  有句话叫“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用来形容胥口地区的春节习俗倒也合适。虽说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但以胥口镇为中心,东南西北各个地方都还有一些不同的年俗风情。我要说的是胥口镇建丰村的过年习俗。

  建丰村在胥口镇西北方位,如今是一个崭新的新农村,这里的居民的祖辈们是从江阴一带迁徙过来的农民,抱成一团在苏州落地生根。季建林家是一个大家族,家族的羊肉馆子生意会在春节歇业几天,在除夕夜赶回家中过年,几世同堂一起吃年夜饭,晚上一起放鞭炮、守岁。

  建丰村人过年是有一定讲究的,年初一早饭必须吃自己家里包的肉团子,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早在1月初,季建林老婆就会先备好过年要用的糯米粉,小年夜的时候买肉做馅料,一般都是萝卜丝肉馅,晚上连夜包好后,供一家人早饭用。除夕、大年初一,凡有亲朋好友上门,季建林老婆都会包几个肉团子给人带上。季建林家的肉团子是远近闻名的,皮薄馅大、喷香滑软。以前大家族里家家都会做团子,但很快季建林家就包揽了一年中所有的团子,以前还种地的时候糯米是季家必种的,收成的时候要把做团子的糯米预留出来备用。每年春节期间,家里人只要想吃团子了,就往季建林家跑。另外,家里女主人还会隔夜准备一些馄饨、年糕等点心,早饭吃团子,中午不吃饭,以馄饨等面食为主,寓意健康长寿。

  这里还有一种酒叫作“老白酒”,每年秋季,季建林家都会将储备好的糯米拿出来做酒。“老白酒”必须要等到除夕夜开坛饮用,口感香甜,像我这种不会喝酒的人,平时哪怕是一小口酒也都难以下咽,遇到“老白酒”还是可以喝上一两口的。每到年关,老季家就会打电话来说:“团子做好了,‘老白酒’也可以开坛了,何时来聚?”

  也因此,每年去到建丰村拜年成了我们家过春节的传统项目之一。一个不大的新农村,沿着崭新的村道走去,从西到东不过八九百米,一路欢声笑语,年味还是很浓,满眼喜庆、格外祥和。

  ■浒墅关镇

  村里也不放爆竹了

  今年春节,我回到位于浒墅关镇的村里已经是除夕当天的下午了。家里正在积极地准备着迎接除夕的到来,门窗、桌椅已经经过了一番擦洗,厨房间里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个个蛋饺正在成形。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年来最重要的一顿晚饭,那么,蛋饺则是这顿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家里的情形与往年无异,但是村里却不一样了。“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这是以往村里过年时的真实写照,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会放些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增添过年时热闹的气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更多人选择绿色过年。

  与烟花爆竹一起消失不见的,还有同村的玩伴。记忆里,除夕夜当天24点前是不睡觉的,小伙伴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用刚到手的压岁钱,到乡村小店买上小型鞭炮,玩个痛快。邻居家的中华田园犬、圈养的鸡鸭,都是目标所选,那场面真是鸡飞狗跳。

  随着年轻一辈的成长,不少邻居都在镇上买了房定居下来。当然,大部分老人依旧生活在村里,但是,在除夕前后的这几天里,老人也会随着小辈到镇上团聚。住在村西头的周金德爷爷便是其中之一,他说,主要是孙女刚出生不久,乡下又比较冷。

  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今年的年夜饭吃得更加舒心享受,菜式比往年要简单一些,大菜少了,绿色菜多了,更健康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起看着央视春晚的节目,边吃边聊,说着一年来的变化与收获、第二年的期盼愿望,欢声笑语不断。

  大年初一,新年正式开始。按照习俗,新年第一天是不允许走亲访友的,洒满阳光的阳台成了绝佳的休息场所,泡上一盏茶,拿起一本书,闲时看着窗外的乡村景色,听着村里田园犬的吠声,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伸展四肢……连着享受了两天这份闲适,身心得到了真正休息,也更加细腻地感受了家的温度。

  ■木渎镇

引力播

  春节长假,木渎古镇年味浓,老街上“城隍老爷”正在巡游送福。

  ■北京

  逛庙会看手艺长见识

  老北京人过年最重要的一项年俗活动就是庙会,今年到北京过年,我也亲身体验了一回。

  这次到北京过年的时间短,我朋友提出:“去逛庙会吧,北京的春节庙会也是很棒的,你也可以体验下老北京的生活。”苏州的轧神仙,作为苏州人我已体验过无数回了,北京庙会倒着实有点新鲜,立马举双手赞成了。

引力播

  研究了地图,选择了路程上比较近的大观园红楼庙会。大观园是依据《红楼梦》而新建的景观,近年来也是颇受北京人喜欢的一处观景之所。走进大观园,直奔的第一场所自然是小吃摊了。庙会上的小吃大多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吃食,非常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如豆汁、灌肠、茶汤、爆肚等等。爆肚是把鲜牛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说白了,有点像我们用毛肚涮火锅,不过人家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我吃完了一碗感觉意犹未尽。

引力播 逛庙会最开心的莫过于可以见识到不少老北京手工艺。 记者 林沂 摄

  庙会上,各类游戏节目受到孩子们追捧,此外木偶戏和踩高跷杂耍、山东快书等娱乐活动也轮番上演,引来无数人驻足观看,阵阵喝彩。对于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逛庙会最开心的莫过于可以见识到不少老北京手工艺。原本八月半才亮相的兔儿爷,如今因着辟邪去灾、吉祥祈福的寓意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手工艺品,摊子前也围了不少人。剪纸、京剧脸谱、面人、泥人、糖画等摊位前也是人头攒动。我最欣赏的手工艺品是北京毛猴。初看只是觉得一个个小猴子,神态各异,逼真可爱。再百度一下,发现这可是个颇有来历的北京特色手工艺品。样子像猴,名中有猴的“毛猴”实际上与猴却无半点关系,倒是全由实实在在的药材制成。其“头部”与“四肢”来自蝉蜕;布满一层灰褐色绒毛的“身体”,是玉兰花的花骨朵辛夷;粘合各个部分的胶状物,则由白芨磨粉熬制而成。现代人又在其中添加各类因素,有单只毛猴举杯邀月,有三只毛猴围坐下棋,还有一大队的毛猴迎亲队,连平时自诩冷静的我都忍不住掏出钱包买买买。

  庙会展现着老北京的风情与民俗,对北京人而言有着魂牵梦萦的独特年味儿。

  ■常州金坛

  乡镇比城里还堵车

  每到年关,归心似箭。2月2日下午,当大红春联被难得露一手的单位领导在会议室摆成一长溜,黑亮的墨汁流淌于婀娜的笔锋下,同事们叽叽喳喳团团围着,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常回金坛”,这是我求得的春联横幅。第二天早上5点,我错峰驾车带着家人返乡过年,不到2小时车程,回到了常州市金坛区尧塘街道塘上村。

  村里安静得很,只见到几位长辈坐在家门口闲聊。我记得,以前2个生产队共有七八十户,过年时人声犬吠非常热闹,后来随着子女到镇上、城里就业成家,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如今,村里还有八九户老人在留守,“整建制”家庭只有堂伯母家美华祖孙4代了,8岁的孙儿嘉豪是全村唯一的“学生代表”。

  我真心想在村上过年,放放烟花爆竹,让孩子也感受传统习俗!但爸妈的生活用品早搬到镇上哥哥的大别墅了。我也无奈,在门窗上贴了春联和福字,分别向村里的长辈拜了年,就驱车离开。

  哥哥家在尧塘镇上的溪栖庄园,我们全家齐聚共享天伦之乐。

  小年夜,78岁的父亲主持了祭拜仪式,香烛点起,敬天拜菩萨。大年夜,祭拜祖宗,当白发苍苍的老父亲点着香烛,非常虔诚地磕头作揖,嘴里念念有词向老天问好。神圣仪式感让一家老小都满脸肃穆磕头跪拜。祭祖过后,中午开吃全家年夜饭,一番隆重又喜庆的场景,重温了传统的忠孝文化和亲情关爱。

  晚上吃馄饨,女儿仰着头问:“为什么要吃馄饨?”母亲笑着回答她说:“以前,长工到大年三十在地主家结算一年工钱,吃了馄饨,拿钱就滚!”于是,女儿又喋喋不休地刨问长工、地主、东家等一系列名词,祖孙对话颇有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时代割裂感。

  由于金坛区政府今年出台规定,镇上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于是,全家人吃过晚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远处,农村依然劈里啪啦地放着烟花爆竹。女儿扒着窗户张望着,吵着要放烟花,我拗不过她,去超市买了些烟花和小摔炮,陪着她玩。看着烟花喷出红绿变幻的火光,映着女儿欢乐的笑脸,我突然感觉,年味淡与不淡是个伪命题,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意想不到的是,如今过年走亲访友,乡镇的汽车多得比城市里还拥堵。大年初一、初二都有亲戚来拜年,中午请客吃饭,饭店门口找不到停车位,只能占满了街道。上了饭桌,大家拿起手机互加微信,拉个群抢红包,请长辈先拍照发朋友圈。

  大年初三中午,部分中学同学小聚会,酒足饭饱,大家又簇拥着一展歌喉,继续加深同学情。

  回乡过年匆匆几日,年味或浓或淡,来不及细细回味。我需要做的事就是“常回金坛”。

  ■无锡梅村

  年味从做年糕开始

  2019年春节,我们留苏没返乡。不过,我们在苏州饶有兴趣地按着老家的年俗热闹了一番,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我老家在无锡梅村,那里的年味是从做年糕开始的。很多人对梅村的印象就是沪宁高速上有个梅村服务区。其实,它与一个著名的典故——泰伯奔吴有关,泰伯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

  做年糕是体力活,所以必须得等家里的男人们(我的叔叔伯伯们)歇年了才能做。女人们早早把糯米、粳米按比例洗好沥干磨成的粉蒸上锅,蒸熟之后就是男人们的出场时间了:用力地压揉搓,最后搓成一长条扁扁的糕,用棉绳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最让人幸福的事情就是把刚蒸好的年糕倒出来时,孩子们就可以去揪一点小圆子出来吃,“烫烫的,甜甜的!”小时候那就是过年最幸福的味道了。不过,自从老家拆迁之后,家里就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可以来做年糕了,幸好拆迁小区里有专门卖年糕的。年前,老妈就专程回老家买了几条年糕,“过年必须得有年糕!”老妈对于传统有着难得的执着和坚持。

  在老家,过年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祭祀、贴春联和吃年夜饭。祭祀在我小时候是我奶奶负责的,奶奶之后,这件事就交到了我老妈手上。蛋饺、肉面筋这些复杂的年菜都是从前一天下午开始准备的,第二天一早就开始做一些象征着吉祥好运的菜,比如说,豆芽(象征如意)、红烧鱼(象征年年有余)。等菜全部做好后摆上桌,摆上酒盅、筷子,点上香烛,祭祀就开始了。席间要斟三次酒,向老祖宗磕头,酒过三巡就上汤、上饭。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祭奠老祖宗,同时又期盼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是老家人最朴素的新年愿望。

  新年的钟声在一道道年菜、一杯杯美酒、一声声祝福中响起,期间还穿插着来自老家亲戚的祝福、红包……这一刻,家在哪里,年味就在哪里!

  (来源:苏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