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家乡特产的后备箱是思念的慰藉,也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视频)

2019年02月10日 12:27:5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无论是轻轻一把沾着故乡泥土的野菜,还是满满一箱家乡口味的腊肠,都是临行前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也是家人之间最深情的思念。这份思念,也同时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90后的江苏小伙刘畅,大学毕业后留在黑龙江工作。春节假期结束,又要有半年时间不能和父母团聚。父母把对孩子的不舍和牵挂,连同十几斤香肠一起打包放进了后备箱里。

  刘畅告诉记者:“我在黑龙江工作,每次去机场拿这些东西非常不方便,但是父母每次都帮我把这些东西一一整理好。这香肠是自己家灌的,在那边根本吃不到这种味道,每次想家的时候,我都会打开这些食物,自己做一份,来感受家乡的味道。”

  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徐健虽已成家立业,但是在父母眼里,徐健总是照顾不好自己。今年过年,母亲发现徐健不喝酒了,还吃胃药,知道他在外做生意时落下了胃病,于是临行前把家里的两袋大米都搬进了徐健的后备箱。母亲刘巧云告诉记者,大米是淮安本地大米,吃了养胃。儿子在外面应酬很多,胃不怎么好,吃点粥可以保保胃。

  家乡的特产是父母对子女的不舍和思念,而这些食物也将成为游子们思乡思亲时的慰藉;背负着这份沉甸甸的思念,外出打拼的旅人们也会更加拼搏奋斗。车站临行,独自回北京上班的宿迁汉子赵宝刚打开后备箱,30斤手工煎饼还飘着热香。

  赵宝刚说,小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张煎饼,父母有的时候会背着其他人偷偷多塞一张给自己,所以现在就爱吃手擀煎饼,忆苦思甜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过去家家都很困难,基本上都吃手擀煎饼,吃起煎饼就能想起过去的一切酸甜苦辣,想起老一辈的不容易,对自己生活也能起到一种鞭策作用。”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徐仁飞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