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12点,南京儿童医院河西分院的急诊楼灯火通明,候诊区被挤得满满当当,焦虑、紧张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医生当班不喝水 只为病患少排队
作为一名南京儿童医院的呼吸科主治医师,包玉玲所在的内科门诊,是眼下医院里病人最密集的地方。这周她已经连续上了三个夜班、两个白班,今晚又赶上一个大夜班,眼睛熬得通红。从十点值班到现在,她已经接诊了33名患儿,嗓子有些沙哑,但那杯在接班前就倒好的水,却只喝了几口。面对记者的询问,包玉玲说,因为没有空喝水,喝了水还要上厕所。少喝水能节省大家的时间,也能多看一点病人,让大家少排点队。
包玉玲接诊的患儿大多得的是感冒,虽然咳嗽、发烧这些都是常见病症,但不排除会诱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危重情况,她不敢有丝毫大意。
这名婴儿只有41天,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但连续三天的咳嗽让家人坐立不安。在仔细检查了各项指标后,包玉玲发现孩子的病情并不简单。她跟父母再三明确:“你家孩子可能要住院,听着有肺炎,马上先挂水。”在告知取药、挂水和住院登记的流程后,包玉玲又仔细叮嘱孩子父母,要照顾好孩子的日常饮食,“喂奶千万不能呛,一旦呛到肺炎会加重。”
7个小时100名患儿 白衣天使不眠夜
儿科又称哑科,患儿大多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医生主要和家长沟通。在儿童医院,通常一名患儿有两三个家长陪着,时不时还有人进来问询。面对患儿家属关切的目光,包玉玲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时碰到不理解的,还要花功夫去解释。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五点,包玉玲的大夜班共接诊了100多名患儿。
据统计,目前南京儿童医院的日接诊量平均为10000人次,其中仅夜间急诊就达到1500人次。为了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急难险重的病例中,医院从问询环节开始,就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实行科学的分诊和生命体征数据监测制度。即便这样,包玉玲和同事们每天还是要至少加一个小时的班,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60个小时。包玉玲不无遗憾地和记者说:“人家都说年休,我十年工作时间没有过年休。不谈生活质量,哪怕周末去近郊旅游放松一下,都是奢望。”
包玉玲有个十岁的孩子,可由于夫妻俩工作都很忙,孩子只能托付给老人照看,有时生病了也没法照顾。
口罩下无悔付出真心 赢得无尽感谢
为了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春节期间,很多医护人员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或许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却用尽职尽责的坚守,收获了患者的康复,也收获了医者内心的成就和满足。
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张医生曾经有过离开临床一线的机会,但最后还是选择坚守在这里:“因为我不知道自己除了做医生还能做什么,虽然现实比较残酷,但是心还是温热的。”
急诊导医陈亚娟整个晚上都没有停歇,家长握着她的手说谢谢却让她忘记了辛苦:“感觉自己能够帮助到别人,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就一直支撑自己在急救室、抢救室待下去。”
包玉玲也是这样认为:“做好本职工作,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患者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孩子能够早日恢复健康,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医生的付出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不少患儿家长都止不住对医生的感激,医生的这份辛苦让他们十分感动。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并没有能记住这些急诊室医务人员的模样,因为他们始终带着口罩,有很多病人和家属也不一定会知道是谁呵护着他们和孩子的健康。这些白衣天使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也是为了患者们的家庭幸福。让我们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朱晓莹 高涵 张正 编辑/赵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