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官员要“上班”,还要生吞鸡蛋?古人的春节“有点意思”

2019年02月09日 14:05:23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知道古人怎么过春节的吗?大年初一全民休假,那官员要不要“上班”?古人过春节,你想都想不到!

  除夕团圆饭上喝酒,谁最小谁最先喝

  除夕夜,阖家守发吃年夜饭,人们既是在享受满桌的佳肴美酒,也是享受那份节日愉快的氛围。六朝时期,人们新年饮酒的顺序也颇为特别,年龄最小的先饮,年龄最大的后饮,因为人们认为,少年人增长一岁渐趋成熟,老年人失去一岁,日趋老迈,故须先祝少年事业有成,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可见,古人敬酒充分反映了对亲情伦理的重视。

  大年初一古代官员也要“上班”

  从古至今,春节都是举国同庆的日子。到其实,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朝廷官员们还得“上班”。

  《明实录》、《大明会典》记载,明代逢正月初一朝廷都要举办大典,使得百官朝贺以示重视。

  也就是说,在民间,春节亲朋好友之间需要交相拜贺之外,朝廷还要举行“元旦朝会”,臣属以及外国使者在元旦这一天朝见君主,庆祝新年的到来。

  东晋时,晋元帝司马睿于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拉王导登御座与自己同坐,以表示对王导的尊崇。

  林坚在《林间的意绪》中提到,秦汉以后,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邻家庭聚会的良辰。汉代,“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并举行新年宴饮,是为正旦朝会。一直到清代,元日朝会成为惯例。

  晋代大年初一要生吞鸡蛋

  茶叶蛋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南京人过年要用“茶叶元宝蛋”敬来访的客人。

  而追溯以往,晋代时是要吃生鸡蛋的。晋周处《风土记》记载:“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也就是说大年初一,就要生吞一枚鸡蛋。

  到了清代,就改为吃“茶叶元宝蛋”。民国《金陵岁时记》载:“茶煮鸡子,以当点心,名曰元宝蛋,客至,必争献数枚,俗谓进元宝。高淳县俗,主人出茶煮鸡子。”后来春节待客又改为先敬一杯香茶,再上一碗“打蛋泡炒米”,加白糖,以示甜甜蜜蜜。

  初七“人日”,女子要化“梅花妆”

  大年初七这一天,在古代叫“人日”。根据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大地上第一天出现的不是人,而是鸡,第二天有了狗,接着是猪、羊、马、牛,到第七天才有了人,所以在周朝的礼俗中,把正月初七称作“人日”。

  南北朝时期,宫中女子在这一天有特殊的装扮——在额头上,用胭脂涂出一个小纽扣一样的一点红,这叫梅花妆。

  这个习俗跟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关系。在汪旭编著的《唐诗全解》中介绍,梅花妆是妇女将梅花贴在额头上的妆饰。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在含章殿屋檐下的软榻上,殿前梅树上飘下来几朵梅花,落在寿阳公主的额头上,额中被染咸花瓣状,且久洗不掉。

  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梅花瓣,更显娇俏,就学着在额头上贴花瓣。但是梅花不是四季常开,于是她们就把金箔剪成梅花形,或者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

  由于梅花妆可谓美丽的装饰,日常也渐渐流行起来,而不局限于这一日了。

  明代元宵灯节从6天延伸到10天

  南京有“上灯元青落灯面”之俗。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宋代遍及民间。灯是星星的象征,上灯即为祭星。

  明代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将上灯日定为正月初八。不同于外地,南京上灯特别早,“起于初八, 止于十八”。初八叫上灯日,十三叫试灯日,十五叫正灯日,十八落灯。也就是说,名店开始,元宵灯节从南宋时的6天,延长到了10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