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里,有首名叫《小喜鹊》的儿歌中,面对主人的“屠刀”,鸡、狗、马、驴都述说了免死的理由,惟有猪最老实,来了这样一句:“杀我我不怪,我是人间一道菜。”
现实中,猪的一身肉与其他“零部件”,也的的确确成了寻常百姓家中几乎日日不可或缺的肉食来源。怎样把这“我是人间一道菜”,做得更加有滋有味,不少民间的烹饪高手,各有各的诀窍,各有各的高招。
有人说,满满的年味,最是那一口猪肉香。猪年春节临近,记者走近几个家庭,去瞧一瞧各家自有各家香的“猪肉菜”。
大家庭的热闹
88岁的吴奶奶:多留点“肉头”,一口咬下去才有劲
在儿孙的簇拥下,吴奶奶笑得眯起了眼睛。
罗溪镇龙珠山村委莫家塘19号,88岁的吴奶奶已经忙碌两天了,当天是她小儿媳53岁生日,晚上她要请两桌人,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各自的小家庭都要齐刷刷回来。而她,则是这顿生日宴当仁不让的大厨。
蒸笼里,除了扣肉,还有蛋饺、扣鸡和扣甜饭要一起蒸。
这顿饭里头,用到猪身上的“宝贝”当原料的菜,还真是不少:冷切猪肝、手打肉圆、蛋饺、扣肉、鲜肉丝炒面,还有出锅时一定要用猪油画龙点睛的扣甜饭……这些菜,吴奶奶都做了大半辈子了,从来不走样。她乐呵呵地说:“大家本来说是去外面吃,可哪有家里热闹啊,哪有我做得好吃啊!”
扣肉
切厚一点,咬下去才有“肉头”
吴奶奶备菜就要分两天,88岁的她耳聪目明,腿脚利索,村门口桥头下的菜场连去了两天。第一天以采购蔬菜为主,芹菜、黄瓜、大蒜、芦笋、冬笋;第二天就要买肉买鱼买虾了。那天,吴奶奶总共买了170元的前夹肉,她说前夹肉最嫩,一半直接绞成肉末,剩下半瘦半精的带皮肉,留着做爆肉丝和扣肉。
先说这扣肉吧,将新鲜的前腿肉整理成方块,焯水去掉血沫。改刀切片,吴奶奶喜欢切厚一点,多留点“肉头”,这样一口咬下去才带劲。再将切片的带皮五花肉在油锅中过一过,放入酒、酱油、糖等佐料,最后收收汁,出锅码在中等大小的碗里,肉皮朝下,最后蒸透了再往大碗里一扣,正好是一碗肉皮朝上、晶莹剔透的扣肉。咬一口那叫一个糯啊,牙齿都要被粘住!
扣甜饭
出锅时,滚烫的猪油水还在碗沿边翻滚
吴奶奶家虽然早就使用煤气灶了,可农家老灶台一直没舍得拆,逢年过节,很多“硬菜”可都要仰仗这个土灶台呢。那一天,在这个灶台大铁锅上架起的蒸笼里,除了两碗扣肉,还有蛋饺、扣鸡和扣甜饭要一起蒸。一见到扣菜,总能分外感受到年味。
另外,吴奶奶的扣甜饭中也缺不了猪身上的“宝贝”——猪油。吴奶奶早晨买来前夹肉时,就切下了肥肉熬成了油,留着做甜饭时用。她的甜饭十分有讲究,糯米先浸水两小时,在滚水里走一遍,再用冷水冲凉,放入油锅中炒一炒。这时候的油,还是素油。碗底放入红枣、莲心、松子,再放上糯米饭,饭中间抠一个洞,放上事先手工洗好的豆沙,一起上蒸锅蒸。
新鲜的猪油什么时候用到?别急,待到掀开蒸笼盖,满满一蒸笼热气腾腾的扣菜出锅时,将这碗甜饭往更大的盘子中一扣,饭的正中央舀一勺白汤,再将热化的猪油往整碗甜饭上一浇,上桌时,那猪油水还在碗沿边噼啪翻滚呢!
手打肉圆
只只肉球都吸饱了水分和蛋清
“吴奶奶,你怎么这么会烧呀?”吴奶奶很可爱,听到我们这样表扬她,用手捂着嘴害羞地嘻嘻笑起来。“我呀,就是嘴刁啊!”她一边和我们说这话,一边切着盐水猪肝,吴奶奶切菜摆盘很讲究,那些卖相和材质不太好的边角料,都在她的切刀下被一一剔除。“我就是习惯这样,不太好的都要拿掉,情愿少吃一点。”
小儿媳也在一旁洗洗切切,打着下手。下午3点,婆媳俩开始做手打肉圆。吴奶奶做的肉圆又嫩又有弹性,诀窍还是挺多的:先在肉末里放一点凉水,加入一两个蛋清,然后抓上几只筷子用力搅打,大概十几分钟后,肉泥里吸饱了水分和蛋清,才开始边做肉圆边往滚水中下。婆媳俩都是徒手做,粉红色小肉球在她俩手掌中熟练地翻滚,“一,二,三,四……”吴奶奶边做边点,当天两桌人共需要30只肉圆。另外剩下的肉泥,则统一做成生肉圆速冻起来。
“传说中”的红烧肉:
让每一个吃过的人念念不忘
吴奶奶给我们讲了一碗红烧肉的故事:“薛家有个足浴店,我去洗过两次脚,他们可能和我儿子认识吧,几次都没收我的钱。我心里过意不去,就给他们烧了两碗红烧肉带了过去。这下好了,店里的老板娘吃过我做的红烧肉,又托我儿子转告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还想再吃。我们镇上有个饭店的大师傅,吃过我的红烧肉后,邀请过我好几次,让我去烧给他们看。”
吴奶奶的红烧肉是怎么做的?整块肉先在冷水里浸半小时,沥掉血水。再焯一遍水,切成小块,在油锅里稍微翻炒一下,不放水,纯酒炖。“我烧肉不放一滴水,陈酒总有一股酸味,我喜欢用啤酒。”大概一个多小时后,一锅亮晶晶、颤巍巍的红烧肉就呼之欲出了。
聊着,笑着,儿孙们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五点一过,两桌人就坐得满满当当。吴奶奶酒量不错,问她能喝多少,她一本正经回答:“老是把别人喝醉总不好”。儿媳的生日宴上,半杯红酒下肚,老太太脸泛红光,在儿孙的簇拥下,笑得眯起了眼睛。
一家人的惬意
他们家炖的猪脚姜,光是醋就要放3种
口述:王蓓扬 家庭主妇、烹饪达人
王蓓扬是亲戚朋友口中的烹饪达人。还曾经专门跑到上海,跟着最年轻的特级点心师学过做中式糕点,跟着高级西点师做西餐。平常在家也会经常做一点饼干、蛋糕、菜团、月饼等,分送给亲戚朋友,再寄给在成都上大学的女儿。
他们家其实吃的猪肉并不多,但说到用猪肉为原料做的菜,有一道全家人的最爱——猪脚姜,每次女儿放寒假回来都会做,过年时家里也总会吃,“这道菜对女性很友好,一碗热乎乎的汤下肚,我和女儿的冰手冰脚可以热上一天,我先生也很喜欢吃,每次吃到一半,他的光头上就开始沁满汗珠。”
肉末干炖蛋:整个鸡蛋卧在肉末上,肉炖得很嫩,又带着蛋香
小时候在苏州跟着爷爷生活过一段时间,总记得爷爷做的肉末干炖蛋最好吃。先把肉末调好味放入碗中,肉末要多放一点才好,再敲一个鸡蛋下去,蒸熟就可以吃了。整个鸡蛋卧在肉末上,很好看。肉炖得很嫩,又带着鸡蛋的蛋香气,鸡蛋也特别香,带着肉味。
现在每次让我妈做这道菜,都觉得没那么好吃,不如爷爷的手艺。
猪脚姜:一斤生姜、三种醋、云南老红糖,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
猪脚姜是地道的广东名菜,我是几年前看到蔡澜的文章中提到,开始学着做的。
这道菜除了需要猪脚,用到的主要原料还有鸡蛋、生姜、醋和红糖。一般来说,两只猪脚要放一斤生姜,姜洗净切片要先炒,炒掉一些水分后就加醋、加焯过水的猪蹄一起炖。我比较喜欢放三种醋,八珍甜醋、冠记甜醋、黑糯米醋,它们有的偏甜,有的偏酸,可以调出不同的味觉层次,糖则是云南的手工老红糖。
猪脚姜越炖越好吃,第一天炖了一小时后,第二天要加入煮熟剥壳的鸡蛋继续炖,炖到猪脚软烂了就可以出锅。将一块猪脚盛在碗里,放个鸡蛋,再来点汤,连汤带肉一起吃,可带劲了。
一个人的怀念
怎能忘,这家乡的味道?
口述:邹尚茜
邹尚茜是定居在巴黎的常州姑娘。身在法国,老实的中国胃,爱吃肉,从小到大没变过。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非常重视一日三餐,坚持自己做饭,希望孩子们和她一样,在一种落实到实处的幸福感中长大。
法国的猪肉处理,不放血,但是猪肉很新鲜,肉质细腻。她非常擅长用法国猪肉做出常州味道,将平凡的食物做出生活的幸福感。
想家的时候,邹尚茜就做一道家乡风味的猪肉菜,吃上一口,“告诉家人,我很好,别担心。”
梅菜扣肉,最是难忘的家乡味
我的所有味觉记忆来自我的奶奶,东坡肉、鸡汤大馄饨、重阳糕、端午的肉粽、鲜肉汤团……每一道都是家的味道,回忆满满!
这其中,我做的最多、全家也最爱的,是梅菜扣肉。
梅干菜是我从常州带来的,先洗净、晾干,炒出香味。然后放入冰糖、酱油、生抽和老酒。
猪五花在巴黎的超市买,肉需要先去血水,沥干,再切片煮,然后和梅干菜一起放入碗,盖盘、隔水蒸烂。最后出锅,扣盘,收汤汁,淋上色!满满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扣肉,肥瘦相间,入口即化!
奶奶最厉害的是把平凡的食物做得很好吃,我继承了她
从小,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去菜场买菜,她和卖菜的热情地打招呼,从买菜开始,就是开开心心的。食材拿回家后,怎么处理才不浪费,怎么做才好吃,她都驾轻就熟。她有一种将普通的菜做出幸福感的能力。我从小吃得都很好,这也是我“食商”高的原因。
我现在长大了,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可以把平凡的生活,过得生趣又丰富。
我2006年出国,离家很多年了,其实并没有不想家,但是在外面过得也不错,因为每天吃着感觉离家不远呀!
奶奶前年走了,我很想她,但是我对她的爱与思念,就是努力做好每一餐,继续将每一天过好。因为热爱生活,做出来的食物才有幸福感。 本版文图 徐丹 贺宝琛 王庆丰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郭文静)